作者:郑金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5
选择字号:
中以技术对接:找准需求 完善链条

 

中以双方代表进行技术交流对接。郑金武摄

■郑金武

12月2日,2019北京—特拉维夫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荣誉教授巴伦霍尔兹在开幕式上推介了医药、智能医疗等多项技术,与此一道在大会期间展示的还有来自以色列的清洁能源、数字技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十多个项目。

“技术非常好、非常精。但是我们不敢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现场一位参会的企业负责人话中透着感慨,“我们和以色列成果转化体系不一样,需要磨合的方面太多。”

“与以色列的技术合作,单打独斗不行,需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和特点,联合产业、资本乃至以色列本土的孵化器等各方资源,形成完善的转化链条。”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杜朋指出,开展中以等跨国技术转移,需要打破传统,更要创新合作模式。

求同存异,需求互补

作为“创新的国度”,以色列在支撑企业创新方面,政府发挥着支撑、引导、服务的作用,其独特的创新体系和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使得以色列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

当世界上两个“最会做生意”的国家坐在一起谈现实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时,文化差异却成为第一道坎。

在主题为“文化差异对中以创新合作的影响”的演讲中,北京以创中合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高埃特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在他看来,中以两国间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两国对创新的扶持体系等都有明显的差异。

杜朋对此表示部分认同。“再不能以传统的模式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了。”杜朋指出,以色列的创新都会与各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例如,以色列研发出新药后,一般都会转移到美国或欧洲,与当地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我们也要适应这样的创新合作。”

要想开展切实的技术转移,高埃特开出的“药方”是“求同存异,需求互补”。对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颇为赞同:“以色列有非常好的技术创新。但任何创新都要有应用场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复杂的场景,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验验证基础。”

以色列创新署主席阿米·阿贝尔鲍姆透露了与中国合作的愿景,他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来自以色列的清洁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汽车智能制造技术等向中国企业推广。“与北京乃至中国的合作对以色列企业非常重要,将有助于以色列企业开拓中国市场,为自身发展铺路,也为后续以色列企业来华开展合作铺路。”

实现全球智能孵化

对于高埃特提到的文化差异,颜振军则表示:“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在文化方面,创新的文化正在崛起。”

在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单位的指导支持下,国内多家机构正在对以合作中探路,摸索创新跨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模式。

清华大学中以交叉创新中心(以下简称XIN中心)是中以双方共同打造的跨学科国际合作创新平台。XIN中心主任助理吴和蓉介绍,作为清华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国际合作的校级机构,及中以“7+7”研究型大学联盟中方秘书处,XIN中心开展了XIN论坛、中以医疗及生命科学创新投资大会等系列活动。

自成立以来,XIN中心支持了8个中以科研合作项目,中以双方科研团队共同就某项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例如清华大学教授李艳梅团队与特拉维夫大学教授Daniel Segal团队联合开展了“糖—氨基酸缀合物用于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淀粉样蛋白的聚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团队与特拉维夫大学教授Michael Urbakh团队开展了“稳健的大尺度层状材料异质结超滑:实验与计算结合研究”项目。

“联合研究使双方的技术优势得到了体现,也有利于双方充分了解技术本身。”吴和蓉介绍,目前已有五个联合研究项目得到转移转化或商业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更多的以色列技术的引进,随之而来的是在国内孵化器开展孵化。盛景网联集团联合创始人王湘云介绍,盛景网联提出了中以创新合作的“五个1”模式,构建以色列企业、以色列创新资源网络,联合国内地方政府和科技园、上市公司或产业集团网络、服务投资平台,推动成果转化。

“孵化器是一个区域网络、服务网络,可以联合起来。”颜振军也在探索更好的技术孵化模式。“一个孵化器能量毕竟有限,为此我们成立了‘全球智能孵化网络’,希望将全世界孵化者联合起来,汇聚各方资源共同促进技术孵化。”

共建中以创新生态

XIN中心、盛景网联、全球智能孵化网络等方面的探索,虽是中以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的探路,但由此积累的经验,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中以创新生态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由北京特拉维夫创新中心推动,由北京对以项目投资并购、技术研发、孵化加速、产业落地等已有工作基础的机构和以色列创新服务机构组成,是一个聚集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协作联合体。

北京特拉维夫创新中心主任张涛介绍,联盟将推动技术项目与资本、人才、产业紧密结合,服务提升中以创新资源对接合作效果,高效推动中以创新合作项目落地北京,共同营造中以创新合作生态。

这些年来,北京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诸多利好,也将有助于中以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近年来北京发布了“科创30条”,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系列支持政策;建立了30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基金,其中50%投向硬科技创新,为原始创新和高端硬技术成果转化注入新动力。

举办北京—特拉维夫创新大会,正是立足于搭建双边交流合作平台,实现创新主体间的信息技术互通、资源互补,促进双方形成紧密互惠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

据悉,迄今为止,北京—特拉维夫创新大会已举办五届,与会代表超过千人,近500项以色列高端技术向中国企业推介,推动双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372项,促成合作项目达99项。

《中国科学报》 (2019-12-05 第6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