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科学新闻杂志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25
选择字号:
永远奋斗的时代楷模
——记“最美奋斗者”陈俊武院士

 

“最美奋斗者”陈俊武院士


 

2010年6月,陈俊武(中)不顾83岁高龄,来到包头甲醇制低碳烯烃现场40多米高的作业平台,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陈俊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现代煤化工工程技术专家。先后指导设计我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开创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先后授予陈俊武院士“最美奋斗者”称号和“时代楷模”称号。92岁的陈俊武院士专程从洛阳来到北京参加发布仪式。他表示,自己很幸运,能在70年的职业生涯里和新中国同成长、共奋进。如今,陈俊武仍然坚持每周3天到办公室上班,把握行业动态,关心石油替代技术的进展,堪称中国最年长的“上班族”之一。

70年来一直这么拼,为的是什么?陈俊武的回答只有4个字:国家需要。这4个字朴实无华,又因他70年来的躬身奋斗而厚重无比。

时光回溯到70年前,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然而,一条石油锁链,却让新生的国家呼吸艰难:汽车缺油无法远行、飞机缺油航班稀缺、公交车烧的燃料是煤气、老百姓靠洋油点灯……这一年,22岁的陈俊武带着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为国家需要,为新中国造血,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1960年,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对大庆石油进行有效深度加工。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名为流化催化裂化的先进技术,能让原油中的重油再转化为高品质的汽油、柴油。然而,这类装置在西方国家也不过二十几套,而且对中国层层技术封锁。

自力更生,拿下这项“卡脖子”的技术。1961年冬,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经过4年多的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这套由中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基本结束中国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从那天起,陈俊武多了一个称号: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此后,陈俊武又主持过上百套炼油装置的设计,开创了催化裂化工业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正是在陈俊武等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我国炼油加工能力已处于世界第二位,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均通过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生产而成,成为世界上不折不扣的催化裂化强国。

1991年,陈俊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许多人觉得他年纪大了,该功成身退享清福了,而他考虑的却是为推动国家石化行业发展还能再做些什么。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升高的现实,陈俊武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思路要更开阔一些,从宏观角度和世界范围了解能源问题。”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又投入极大的精力,深入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和石油替代中氢能的生产、运输、储运技术等多项战略性课题的开发和进展。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在事业上,陈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杰出,而在生活中,陈俊武却极力保持平凡。他谢绝配专职秘书,在85岁之前一直坚持步行上班。给自己花钱他舍不得,但是给青年人才花钱他却很舍得。他曾资助过贫困学生完成复旦大学4年的学业,也曾在郑州大学院士工作站兼职工作6年,将近20万元兼职教学所得的报酬全部捐出。

与此同时,陈俊武强烈地意识到,要想为石化行业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创办一个有创新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在他的直接推动下,从1992年开始,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随后,第二期、第三期研修班陆续举办,3期历时10年之久。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为国家创收超过60亿元。

(本报记者计红梅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11-25 第8版 能源化工)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