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宁 华南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30
选择字号:
“组团”上石大的达娜一家人

 

达娜(右二)一家人

■本报通讯员 王宁 华南

“这是达娜全家人来中国旅游了吗?”“不是吧,她右边的这个男孩我在校园里见过,好像是达娜的同学。”“绝对是一家人,你看长得多像啊!”……

课余时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的哈萨克斯坦姑娘达娜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张合影,引发了中国同学们的一场小小争论。

那么照片中的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学生们询问后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照片里有达娜的妈妈、哥哥桑迪别克和弟弟阿苏兰。但他们并非是来中国旅游,而是求学。达娜和她的哥哥弟弟都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下简称石大)的来华留学生,照片也只是他们日常在校园内拍下的纪念照。

即使是在中亚留学生比例很高的石大,一家人“组团”留学石大也是件稀罕事,让我们一探这背后的故事。

悄然萌发的“中国梦”

达娜来自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克托别,家里共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和兄妹三人。她的爸爸在贸易公司工作,因工作原因曾经多次来到中国。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在阿克托别就有许多中国石油公司。2011年,家中的老大桑迪别克高中毕业之际,爸爸建议他争取到石大学习石油专业。在他眼中,石大是中国最优秀的石油高校之一,而他曾经领略过中国的山水、见识过中国的文化,觉得石大是非常值得努力争取的院校。但那时候,来中国留学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爸爸帮助桑迪别克准备了各种申请材料,经过一番周折后,桑迪别克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当年9月,桑迪别克辞别家人,来到了万里之外的石大求学。

尽管远离了家乡,但他很快就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喜欢上了中国的环境和人文风情。

“达娜,我今天爬了长城,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我也是好汉一条!”桑迪别克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给家里打电话,分享中国的趣闻轶事,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

听着哥哥的介绍,达娜开始在心里一点点勾勒中国的样子,这个遥远的国度渐渐走进了达娜心里,为她埋下了“中国梦”的种子。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达娜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了习主席的演讲,“哈萨克斯坦这片土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第一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达娜没有想到,有一天,她和她的亲人会成为这个倡议的直接受益者。

2013年以来,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适应国际能源市场新常态的背景下,石大也积极贯彻落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到石大求学深造,追寻梦想。

2015年,达娜即将高中毕业,开始考虑读大学的问题。当时已经是石大石油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桑迪别克建议:“让妹妹一起跟我到中国读书吧!”这个想法正合达娜心意,她早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

就这样,达娜也开启了自己的石大求学之旅,前往哥哥已经学习生活多年的校园。

日渐笃深的“中国情”

初到中国,曾经的朋友不在身边、汉语也很艰难,这让达娜感到些许不习惯。幸而周围的同学都很友善,老师们一直非常耐心地帮助她,哥哥桑迪别克也陪在身边,达娜逐渐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周末,她喜欢和哥哥或者同学在北京周边游玩。第一次登上长城时,达娜忍不住激动地跟母亲视频,“妈妈,一眼望过去好壮观!”她忍不住又补了一句,“当好汉不容易,我腿都酸了。不过,我前几天刚学了个中国成语叫‘不虚此行’,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就这样,长城、天安门、故宫、王府井、雅宝路这些曾经听说过,却只萦绕在脑海里的地点,一个又一个出现在她的旅行计划里,印上达娜的足迹。她也一点点被中国“征服”:“这片古老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神秘国度,到处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然而,留学生活并非都是“青山秀水、人文古迹”般的诗情画意。

2015年前后,受国际油价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哈萨克斯坦的货币坚戈经历了数次贬值。对自费在中国学习的达娜和桑迪别克来说,学费、房租以及各项生活费的开销都在无形中加大父母的经济压力,他们开始寻求办法,希望能帮父母分担一些。

这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从倡议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大力实施了“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为想来中国求学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兄妹两人从学校得知,石大正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并先后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等,还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一带一路”倡议为留学生们提供的深造机会,让达娜和哥哥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达娜在中国学到的第一个俗语,也在她和哥哥身上得到了印证。

2016年9月,桑迪别克结束本科学习,拿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奖学金,并获得了继续留在石大攻读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机会。达娜则结束了汉语预科学习,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开始了石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习的生活。

越来越热闹的“中国家”

在达娜看来,能够留在石大读书是一件幸运、幸福的事。

“有人问我留学的建议时,我常说一定要来中国石大,这里的老师、同学和环境都很好,是一所你一进入就忘不了的大学。”达娜说。

2017年,比达娜小3岁的弟弟阿苏兰也面临就读哪所大学的选择。依照哈萨克斯坦的传统,家里最小的男孩一般都会留在父母身边。但中国友好的交流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深深吸引着阿苏兰。全家人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尊重阿苏兰的心愿,让他加入哥哥和姐姐的行列,一起到石大读书。

哈萨克斯坦有句俗语:“有知识,世界一片光明;没知识,眼前一片混沌。”达娜的父母深信这一点,对三兄妹的教育也格外重视。所以,当最终确定三个孩子都将一起到中国留学的时候,母亲也跟着阿苏兰一起到北京生活。就这样,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安下一个“中国家”。

“孩子们当初相继决定来石大留学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达娜妈妈看到孩子每天都在学习、成长和进步,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生活中,有机会她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我们在中国的生活很丰富,妈妈会来参加学校国际文化节、中哈友好交流活动,陪我去参加‘一带一路’国际模特大赛,展示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特色……能为中哈友谊做一点事,我们觉得很开心。”达娜说。

教育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无数青年,也改变了三个年轻人的命运。

问起达娜对中国的感觉,她说:“中国在我心里像长城一样绵延坚固,屹立不倒!我学过一句诗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有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我爱中国,我和我的家人愿意成为中哈友谊的使者,为中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介绍,1994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已经为中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汉语人才,达娜一家人的故事是石大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二十五周年的缩影。未来石大还将培养更多“一带一路”人才,不断续写来华留学生的石大故事和中国情缘。

《中国科学报》 (2019-10-30 第7版 海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