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4
选择字号:
勾画集成电路自主发展技术路线图

 

■本报记者 黄辛

10月18至19日,主题为“科技创新强国与集成电路发展”的2019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会议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多位院士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趋势方向。

院士专家表示,我国集成电路在紧跟发达国家、遵循摩尔定律技术路线的同时,要采取“市场驱动、人才支撑”战略,在高度重视先进节点工艺的同时,大力开发非尺寸依赖的特色工艺,研制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同时扩大芯片制造工艺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为芯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

路线图恰逢其时

在院士圆桌会议上,与会院士专家讨论了《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2019版)》。该路线图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先进光刻工艺、逻辑工艺技术、存储器技术、“超越摩尔”特制化技术、第三代功率半导体技术等6个方面为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设立了“路标”。院士专家表示,面对新一代芯片架构和新一代的半导体材料,打造我国自主制定、适合我国集成电路自主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恰逢其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刘明说:“我们要制定市场驱动下的技术路线图,并非一定要接近5纳米和3纳米。”在刘明看来,中国企业要尽快将14纳米工艺节点推向量产,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对看似落后的28纳米工艺节点做深度开发。

大家认为,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的兴起,“超越摩尔”的技术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在“超越摩尔”领域,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总经理张卫建议,要利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推动基于半导体基板埋入(SESUB)和系统级封装(SiP)工艺的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微系统模组的研发和产业化。

“犯过的错不能再犯”

中国集成电路投入这么大,怎么还是发展不起来?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认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并且未来还将快速发展。必须保持长期稳定投入,“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不可行,以往犯的错更不能再犯”。

和其他产业不同,集成电路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政府投资产业切忌短视。这也是叶甜春提醒的“以往犯的错”。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中科院的老一辈半导体专家在晶体管半导体的研究,起步阶段和国外差距并不太大。但此后几十年,国内和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是集成电路行业更新速度太快,同时基于“巴统”和“瓦森纳协议”,欧美国家对中国长期实施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封锁;另一方面,国内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家项目急功近利。“一会儿搞个工程,一笔钱砸进去,不行又砸一次,‘挤牙膏’式投入,导致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崩溃。”叶甜春说。

“集成电路产业,工艺是基础,产品是核心。”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则认为,“先进工艺必须追,但必须结合中国市场特点,发展非尺寸依赖的特色工艺。”他表示,“我们不要一味紧跟摩尔定律、冲击3纳米工艺,而是要将已有工艺做强做深,在14纳米、28纳米工艺节点上开发出一系列特色工艺。”

对此,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解释说,以往芯片只能用在计算机、手机等少数领域,如今手表、汽车等设备传感器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智慧城市、物联网、5G等产业和领域的发展,为集成电路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人才是根本

在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看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除了技术和资金,一方面是应用引领,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支撑。

但人才的缺失,恰恰是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大限制因素。徐伟秘书长透露,我国每年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有30万人左右,但进入该领域从业的人员不到15%,尤其是制造企业缺人现象更为严重。

高端人才更为缺乏。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立强说,仅在封装领域,美国集成电路封装领域的博士人才是中国的10倍,仅英特尔一个公司的封装部门工程师就有3000多人,这是国内很多企业非常羡慕的。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张波建议,通过政策和利益机制驱动,加大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让他们安心做技术开发,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做深做强。同时,张卫也建议高校扩大集成电路制造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为该领域培养更多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19-10-24 第8版 装备制造)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