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3
选择字号:
学术速递

 

成海鹰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美好生活理论属于德性伦理学的内容,历史悠久。从理论上来说,美好生活是好生活,是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现实中,人们关心使生活美好的因素、事物,如人的自主性、安全环境、良好秩序。美好生活的内容有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感受的评价,也包含生活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人们是否乐意。具体而言它涵括基本需求的无忧、明智愿望的满足与合理目标的成功。

——《美好生活的三个向度》,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7期

薛富兴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品”是一个来自中国古代美学关于审美判断的范畴,它起于饮食消费,后入于审美鉴赏与审美批评。“品”既体现了显明的中华文化个性——审美判断对饮食消费行为(品尝食物滋味)之根源性依赖,因而具备浓郁的感性特征;它同时也代表了古典审美的精致化——对特定对象审美价值质与量的细腻体察与鉴别,因而呈现出突出的理性特征。“品”所代表的完善审美判断同时包括了对特定审美对象量的判断——审美价值之高低与质的判断——特定审美对象之审美特性与风格。作为审美判断范畴,由于“品”同时包含了人类审美判断的两大核心因素——感性与理性,因而体现了古典审美判断的普遍性要素与功能,可以走出中国美学,进入美学基本理论,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学理意义的基础性审美范畴。

——《品:一个关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范畴》,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舒远招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教授

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康德在分为三小段的一长段话中论述了“一般德性”。在第二小段前面,他使用三个代词sie,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有学者把前两个sie译为“德性”,第三个译为“义务”;也有学者把前两个sie译为“德性”,第三个译为“理性”;这两种译法都未能保持sie含义的一致性。国外学者Mary Gregor把三个sie统一翻译为“德性”,这保持了sie含义的一致性,但存在与康德其他表达不能吻合等问题。这种译法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理性”对于德性义务和德性的规定作用,因而是不适当的。其实,用“理性”来替换“德性”,把三个sie都理解为“理性”,是一种符合语法、逻辑和义理的新思路,它简明易懂,有助于更清晰地表明康德本段论述的逻辑层次关系,解除了逻辑上的循环,也能够避免同其他文本段落的冲突,并恰好与其他文本段落形成呼应。

——《“德性”抑或“理性”——《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的代词之谜》,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

田薇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永恒与时间是一种对立关系,为了求得永恒而放逐时间。进入现代性时期,生存则放逐了永恒而沉落于时间碎片以致虚无主义。尼采的永恒复返学说通过瞬间的概念使两者得以和解,永恒就存在于瞬间。瞬间是过去和未来的交叠碰撞及其无限次重演的时刻,也是包含着转机或未来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在无数次重演的时刻里,瞬间成为了永恒。这种瞬间的可能性不在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的一刹那,也不在与自然对立的非自然的一刹那,而在自然又自由的一刹那,也就是“我”之意志的一刹那。这是尼采提供的摆脱欧洲虚无主义处境的自救之路。而克尔凯郭尔的信仰超越之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他提出瞬间的原型是基督降临的时刻,是永恒的原子,是永恒切入并打开时间的缺口,构成面向未来的转机和新生。这一刻在个体生存中通过信心的一跃而实现,这是一条朝向上帝以克服虚无主义的救赎之路。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瞬间都需要自由的意志作为沟通永恒与时间的桥梁。尼采的瞬间通过“我意愿”永远地再来一次,在自我创造与毁灭的瞬间进入永恒;克尔凯郭尔的瞬间通过自由的意志抉择,做出信心一跃而投入上帝的永恒。然而,尼采虽然抛弃了外在超验的上帝信仰,但自我复归和自我祝福的永恒轮回依然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的宗教性崇拜。

——《从永恒与时间的关系看尼采的“瞬间”概念——兼以克尔凯郭尔为参照》,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栏目主持:韩天琪

《中国科学报》 (2019-10-23 第3版 学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