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3
选择字号:
教师教育:谁的冬天去又来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不久前,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分别成立师范学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或为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职业的非师范生,打通本硕教育的融合,或志在硕士阶段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为高校师资提供新鲜血液。

据悉,我国共有教师教育院校605所,其中师范院校199所,包括师范大学51所、师范学院70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8所,培养师范生的非师范院校406所,初步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如何在竞争、合作中取长补短、实现共赢,发挥师范院校的引领作用?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究竟应该作怎样的改进?近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高等师范教育七十年的使命与挑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40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校领导、专家学者们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多样化培养

在直面竞争的同时,师范院校首先要正视师范教育的种种问题——从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教师岗位与学历不匹配,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培养规模不足;相比较综合性大学,一些师范院校长期重人文、轻前沿,导致相关学科基础参差不齐,无法在教师培养上提供更综合的训练……

如今,探索、构建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股大趋势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师范院校应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研究教师的培养层次在本科、硕士阶段如何贯通,如何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等问题。

“在本科培养阶段,应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他举例,不少师范院校从师范生进校第一年,就让他们到中小学中进行教育实践,这种把教师养成和学科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是主要培养方式。此外,还可以探索教师养成和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比如,学生进校后进行宽口径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根据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出路,愿意从事教师教育职业的学生可选择教师教育的培训模块,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在毕业后走向教师岗位。

眼下,一些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比例过低,仅为20%~30%,甚至不足20%,师范特色日益模糊。一所师范院校,究竟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人数、专业上的占比多少为宜,与高校的目标、定位,特别是地方教师教育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

在钟秉林看来,不低于30%是一个合理范围,对于高职院校、师范学院来说,这一比例还应更高。“无论是师范大学还是师范学院,都要提高师范生比例。毕业生中,不管他是不是师范生,只要从事的是教育工作,都应该计算在内。如此,方能更好彰显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特色。”

注重教师教育

“如果说我没学过教育,在实践中就能成为好老师,那么师范院校的竞争力又是什么?”在会场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不禁发问。

陈丽表示,师范院校的竞争力在于拥有最优秀的教育学科。“其教育学科不在于排名高低,更关键的是发现适合中国实践、时代特点,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北师大,明确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全校最重要的工作,所有的学科、平台都围绕着教师进行。教育学科能否提供其他高校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新知识,是陈丽认为当前师范院校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教师教育的研究上,北师大具有一定发言权。但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陈丽看到了不足。她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搭建了一个教师培训平台,利用平台数据,可以预测教师3年后的专业能力,以及能力短板。“教育教学规律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很多人还在固守西方理论,而非研究自身实践。”陈丽说。

“有人说教师教育的春天来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把教育自身规律搞明白,如果师范院校在教育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上无法跟进,未来教师教育的春天来了,师范院校的冬天也就来了。”陈丽说。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大志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如果说“双一流”是师范院校建设的共性,那么,作为个性的师范教育特性,在师范院校里彰显得并不充分,特别是在越强调学科信仰的时候,越容易忘掉师范的特性。

他呼吁,在学科建设中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地位。“目前教师教育太弱太窄,在教育学科里没有太多话语权,教师到底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授课、如何改进课堂,往往没有权威的解释。”

“一流的学科建设和一流的教师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流的教师教育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敏强强调。

知识与创新

“在师范院校中,人们常常看到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卓越师范生培养,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此区分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把创造能力和师范生培养分开了。”会场上,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海阳如是说。

在他看来,事实恰恰相反。师范院校的产品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师的创新能力应是先导、基础。

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把重大成果的产出视作知识创新,那么究竟知识和创新是什么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校友曾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研究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他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知识与创新没有必然关系。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知识越多,反而创新越差。最理想的状态应当是知识越多,创新越强。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表示,在学术研究中需要反思、批判、质疑,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有利于创新。如果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纵使产出一堆所谓的成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我们特别希望找到知识越多、创新越强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知识和创新的关系。”

这无疑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留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课题。

《中国科学报》 (2019-10-23 第2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