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晓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14
选择字号:
诡异的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博主议诺奖

编者按

每年10月都是诺贝尔奖的“高光时刻”。随着诺贝尔奖各奖项陆续公布,学术界也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一些深入反思和讨论。本期博客版特别摘取科学网博主一些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郭晓强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3位研究浩瀚宇宙的物理学家。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皮布尔斯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则是在宇宙中找到了未知行星。关于他们贡献的详细解读自有专业人士完成,这里不展开评述,只就两个小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同一成果获两次诺贝尔奖?先说分享1/2奖金的詹姆斯·皮布尔斯,其在学术界地位之高毋庸置疑,在获诺贝尔奖之前,其他奖也拿到手软,其中一个奖叫The Crafoord Prize(2005)。为何专提这个奖呢?是因为该奖与诺贝尔奖有很大的渊源。The Crafoord Prize开始颁发于1982年,也是瑞典的奖项,其初衷是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其领域包括数学/天文学(2012年起,数学与天文学分开)、地球科学、生物科学(重点在生态学)等。从奖项设置可以明显看出,它把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学科,如数学和地球科学等纳入,因此具有一定互补性。The Crafoord Prize的金额、评选规则和评选组织与诺贝尔奖几乎一致,如詹姆斯·皮布尔斯当初分享The Crafoord Prize和今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由同样的人评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鉴于詹姆斯·皮布尔斯的贡献,其获诺贝尔奖没问题,然而分享两次诺贝尔奖(一次真正诺贝尔奖,一次诺贝尔等效奖)就有点怪了。当然,多次获奖也不奇怪,比如,巴丁就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获奖成果完全不同。而奇怪的是,詹姆斯·皮布尔斯的两次获奖理由看不出明显区别,不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是怎么考量的?

第二,“贝尔弥补效应”?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2授予脉冲星发现者安东尼·休伊什,随即引起轩然大波,争论焦点在于遗漏了女研究生贝尔(Jocelyn Bell Burnell),并被作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性别歧视”污点广泛评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外1/2奖金由师徒(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分享,这是继去年师徒分享1/2奖金后的又一次,连续两年如此分配可谓奇观。足以看出,评委会越来越重视研究生贡献,可谓之“贝尔弥补效应”。

按照学术惯例,诺贝尔奖主要颁发给导师(如稍早前宣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三位导师),学生大多作为“背景墙”存在。实际上,师徒分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分享;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卡罗尔·格雷德及另外一名科学家分享。

仔细归纳这些学生能分享诺贝尔奖的规律可以看出,他们的获奖成果(论文)仅两位作者,这样就规避了其他参与人的纷争。所以,若想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做出的成果有朝一日获诺贝尔奖而自己又可以分享,那就做课题的时候独立完成,发文章的时候只有自己和导师两个名字。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qiangguo123

《中国科学报》 (2019-10-14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