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31
选择字号:
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

 

■李明阳

“不用SCI衡量科研,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科研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搞好了,教学质量自然上去了。”

现实中,很多人会持有这样的观点。但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这个看似不证自明的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不等同。科研能力并不等同于教学能力,因为二者测度的角度不同。科研侧重于创新,强调研究者的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写作能力。教学作为一种能力既有科学的成分,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大幅度提高。然而,不得不承认,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在相当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教师的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性格甚至相貌都影响到教学效果。

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科研都能促进教学,一定在某种条件下才能促进教学。

1.所教即所学。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不同学科虽有共性,但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术定义上有其独特性。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最近几年科研“大跃进”式的发展,新进青年教师所教非所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农林这些行业院校。比如,一个地理学的博士去讲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调查规划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他的科研能力再高,也对提升教学质量关系不大。

2.对整个行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讲授的都是与行业多少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老师一定要对所在行业有个基本了解。例如,一个讲授林业GIS的老师,连林业产业、事业、行政执法三大职能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对行业常识的了解,并非是一旦成为教师就自然获得,需要若干年的主动学习、不懈努力才能练就。

3.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教学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在硕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评委们常常这样评价:×××学生讲得比做得好,×××学生做的东西没有讲出来。评委们谈论的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艺术。笔者参加过一些引进师资的面试试讲,他们普遍存在时间节奏把握不准、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技巧、PPT字体色彩排版混乱等问题。记得一位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对一些青年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深,只是一个读PPT的电台播音员。

教学与科研也会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时间、精力上的冲突。在科研绩效门槛越来越高、工作与绩效紧密挂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投身于科研,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时间与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相当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不但没有促进、反倒影响了教学。近年来,高校以SCI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水平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教学质量越来越低,或许也与这种矛盾有关。

其二,内容上的两相分离。最近30年,我国科研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从面向国家、行业需求转向国际热点跟踪,这可以从各种科研项目指南尤其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指南中清晰地看出端倪。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行业院校的本科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行业需求而设置的。以笔者工作的林学院为例,按照林学二级学科的划分,设置了林业、森林保护、水土保持、园艺等本科专业,而行业需求的东西有些是国际研究热点,但大部分是常规的成熟技术。如果只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研内容来进行行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则有点像高射炮打蚊子,不仅浪费弹药,并且命中率超低。

鉴于此,对于刚从大学校园、科研单位出来的博士、博士后,他们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但教学技巧非常欠缺,对所在行业了解也并不深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走上讲台,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拖累“青椒”们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其如此,学校还不如给他们五六年的缓冲期,好好做点科研,与此同时,慢慢培养教学技巧、积累行业知识。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中国科学报》 (2018-08-31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