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13
选择字号:
东北地理所
湿地弹性与机制转变研究取得进展

 

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演化与生态功能学科组研究员王国平等人通过对三江平原八处现存湿地进行调查和柱芯采集,结合不同样点的沉积学特征(沉积速率、沉积粒径)、地化特征(重金属、黑碳和多环芳烃)及生物指标变化规律(植物大化石、硅藻),在湿地弹性与机制转变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生态学指标》和《整体环境科学》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研究指出,三江平原的湿地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所有湿地在20世纪50年代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对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农业发展,将其定义为三江平原人类世的开端;反映人类活动的各个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有一个高速的增加,对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工农业发展更加迅速,对湿地的影响也更强烈。

然而,湿地在受到强烈人类活动干扰的伊始,由于湿地生态系统较强的弹性,并不会立即出现系统机制转变的现象,首先进入适应性循环的“释放”阶段,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被打破。通过对三江平原洪河湿地中的植物群落和硅藻群落的DCA分析、机制转变分析以及自相关分析表明,洪河湿地的弹性较低、机制转变发生在1990年前后,此时湿地进入“再生”阶段,成为另外一种系统。

王国平表示,湿地生态系统相较于湖泊、河流生态系统等有着更强的弹性,对受损的湿地进行恢复,可以把该湿地“释放”阶段之前的生态特征作为湿地恢复的参考目标,之后湿地可通过自身的恢复力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从而可以节约人工恢复成本、保持湿地恢复后的稳定性。(高雅丽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016/j.ecolind.2017.09.040DOI:10.1016/j.scitotenv.2018.06.276

《中国科学报》 (2018-08-13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