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8
选择字号:
云南农科院: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

 

 

■本报记者 张晴丹

云南农科院专家在田间指导病虫害防治   李学林供图

“去年,我种植了95.6亩‘云薯505’,收获的种薯由合作社组织销售,除去生产成本,今年有24万多元的纯收入。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云南省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龙正义兴奋不已。

像龙正义这样的脱贫代表在云南不胜枚举,“云薯505”只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云南农科院)科技扶贫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云南农科院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主动发挥特色和优势,充分聚集资源、划区分类,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攻坚克难,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三农’是我院的职责所在,也是彰显农科院的社会价值所在。云南是全国贫困县最多、贫困人口居第二的省份,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我们始终围绕‘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这一主题,全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工作。”云南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马铃薯产业谱写科技扶贫新篇章

在中央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云南省涉及滇西边境、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藏区等4个片区,涵盖15个州市91个县,片区数和片区县数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乌蒙山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是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贫困地区要想尽快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的思想观念,促进扶贫先扶志,并与致富能力相结合。”云南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所长隋启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经作所在马铃薯等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切切实实在扶贫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选派科技骨干,到昭通马铃薯主产区种薯生产企业驻点帮扶,主动融入当地产业扶贫攻坚工作中。

2017年,隋启君亲自带队,选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人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带着“云薯505 ”“云薯401”等自育品种和栽培技术,到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云南万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驻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据了解,去年两家公司生产的1万多吨优质种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全部发放到鲁甸各乡镇和巧家、永善等邻县贫困户手中,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云薯505”等新品种在鲁甸县等乌蒙山区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中谱写着科技扶贫新篇章。

“要让与我们合作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有成就感,要让与我们合作的企业或合作社有盼头,要让种植‘云薯’新品种的农民有好收益。”隋启君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就是要落到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田间地头。

云南是我国马铃薯种植大省,年种植面积在98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约1060万吨。同时也是全国马铃薯加工业大省之一,年加工产值达15亿元,尤其是在鲜切薯片食品加工方面在国内占有半壁江山。

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是云南种植马铃薯的优势之一。尤其冬季马铃薯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结合市场需求,经作所在马铃薯薯片加工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16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云薯304”,是国内首次选育的薯片加工富锌马铃薯新品种。经作所与昆明农昌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实现订单生产1.36万亩,各地种植户获得可观收益。

院州县合作增强“造血”功能

滇西边境片区是云南西部、南部边境一线地区,包括保山、丽江、普洱、临沧等10市州共56个县,其中4/5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面向滇西边境片区的科技扶贫必须一地一策、精准施策,按照科技链与产业链全方位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来开展。”云南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处长王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院先后与大理州、陆良县、景谷县、砚山县签订了院州(县)合作战略协议。在总结历来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更加突出扶贫攻坚的“造血”功能。

比如与景谷县的合作,双方以共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景谷)试验站”为平台,加快特色大健康生物产业发展,共同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服务与技术培训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农科院以“互联网+”为切入点,为贫困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门路。2016年,云南农科院邀请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前往挂钩扶贫点“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共同探索适合顺南村产业脱贫的电商科技扶贫新模式。

除了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提升茶叶原料品质、培训茶农掌握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他们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茶园,成立专业合作社,整体打包成“爱心茶园”系列品牌,由电商企业对“爱心茶园”开展宣传营销,实现“从贫困茶区直供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解决茶叶销路问题。

“‘爱心茶园’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互联网+种植合作社’的联动作用,真正实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为目的,取得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王晖介绍。

“爱心茶园”工程的实施,促使顺南村“爱心茶园”茶叶价格从之前的平均每公斤18元提高到如今的40元。“爱心茶园”模式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成功范例推荐。

汇聚尖端智力 助力脱贫攻坚

德宏柠檬产业发展始于1998年,是中国柠檬两大主产区之一,生态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但是品种单一,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云南农科院发挥科研单位引智、聚力作用,积极协调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到云南建立院士工作站。2013年1月“邓秀新院士工作站”在德宏州瑞丽市正式挂牌。

在李学林看来,院士工作站的建设立足云南边疆,汇聚天下英才,将科技成果融入国家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中,不仅为云南农科院培养了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队伍,也造福了一方百姓,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升级。

王晖表示,通过院士工作站,初步建立了云南高原特色柑橘品种资源圃,建成农业农村部第一个柠檬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团队研发的“云柠1号”“费米耐劳”等品种和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我国柠檬产区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并辐射到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为云南省的德宏、保山、普洱、曲靖、红河、文山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服务,培训农户2.92万人次,参与完成11个百(千)亩柠檬核心示范,面积达2.6万亩。先后在瑞丽芒冒村开展整村精准帮扶,部分景颇族种植户实现年收入30万元,群众纷纷感叹“这是百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奇迹、跟着科学家们种柠檬有希望”。

“一直以来,我院始终将成果转化作为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发展。”李学林表示,未来,云南农科院将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产出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作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8-08-08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