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海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27
选择字号:
文字的温度 文化的高度

 

■张海霞

跟女儿一起散步的时候,两个人一起背古文,秋高气爽,不觉感怀,杜甫的那诗句自然流出: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尽管相隔千年,早已经换了人间,但是这简单的14个字带着杜甫们悲凉的心情破空而来,放到千年万年以后的秋景下,还是一个字:对!不仅仅是这一篇,其实是很多经典的文字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它带着特有的温度和力度,穿越时空,直指人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喜欢上古文,是女儿上高中以来的事,之前她的语文一直是短板,我希望她多下点儿功夫在语文上,她上来就一句:“我反正是要学理科的。”而她的数理化成绩确实一直很好。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高一,这又缘于她选的一门语文课。女儿所在的中学进行改革,高一开始所有学生以书院形式自主选课,她上网选课的时候把语文课放到了最后,只剩下一门“唐诗三百首”,只有选这门课了。其实当时我心里有些打鼓:这唐诗三百首从小背到大,还有啥好学的?

虽然没有刻意管女儿的学习,但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一起散步谈心。那一天我们又散步到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冷饮店,两个人坐下聊天,那天突然聊起了唐诗三百首,女儿滔滔不绝地和我讲了两个多小时:关于唐诗里的历史地理、花鸟鱼虫和人情世故……视野之广、理解之透、感悟之深都出乎我的意料,我很诧异,这个原本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开始出口成章、喋喋不休地跟我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这都是因为“唐诗三百首”这门课。女儿说,老师实在太有意思了,他让我们把唐诗分成很多维度去看:先按照诗里出现的地理位置来分类,关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江南等,大家先自己找特点,然后老师讲解,回家写心得体会,课上再分组讨论深化;再按照诗里出现的春夏秋冬等季节进行分类,同样找特点、讲解、写心得、讨论;然后是梅兰竹菊、历史人物、名胜古迹、词曲歌赋等等不同的分类,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把唐诗三百首反三复四地放到不同的维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深入研读,加上自己的体会,每个孩子都不仅仅是对唐诗三百首背得朗朗上口,而且对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和历史都有了深刻理解。

听女儿讲完,我对她刮目相看,更多的是对她的语文老师刮目相看,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正如女儿跟我聊天时出乎意料的总结一样:“妈,中文实在是太美太迷人啦!我真替那些早早出国的同学感到可惜,作为中国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多遗憾啊!”

也是从那时起,女儿的语文有了质的飞跃,自觉学习了学校开设的所有古文课程,背诵了大量名篇,口头表达和作文写作都有了很大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理解都有了很大进步,生活中也常常引经据典、诙谐幽默,书法也大有长进,这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门普通的语文课,一本诵读的唐诗三百首,通过一个老师的精心讲解,不仅仅是把这带着温度的文字传播到了孩子们的心中,更是把积淀千年的文化高度自然植入到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实现了文化基因的传承与表达,值得点赞与推广。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中国科学报》 (2018-07-27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