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18
选择字号:
环境好,农民的幸福感就高

 

■本报记者 李晨

“乡村振兴最薄弱的地方就是乡村环境治理,这已经成为乡村人居建设的重点。”7月14日,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在京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最活跃的地方也是乡村治理,包括乡村规划制定、政策供给、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指出,乡村环境治理是关乎广大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一件大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非常重要的事,可以使广大的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然而,实施乡村环境治理需要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政策措施等,进口不来,同时我国的基础很差,所以希望通过联盟把农业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

乡村环境治理的紧迫感

虽然我国已在农业农村生态建设、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遏制乡村环境污染、防止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加强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联盟首任理事长、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刘荣乐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乡村环境治理的形势仍然严峻。

首先,我国乡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农村污染占据“半壁江山”。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乡镇企业对乡村环境持续污染的同时,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90多亿吨,人类粪尿产生量2.6亿吨,部分乡村甚至呈现出垃圾乱飞、有水皆污、污水横流的现象,成为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其次,乡村环境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与城市相比,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基础建设非常薄弱,农村环保欠账过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处理设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

再次,刘荣乐指出,乡村环境治理的技术依然落后,与目前乡村环境治理的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按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等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管控理念,围绕乡村生产生活一体化,突破乡村环境治理的关键技术,实现装备、技术模式等的创新、示范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社会公众需求日益增多,对乡村环境治理的要求更高。实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回应农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然对乡村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靠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这个联盟能不能够发挥作用,能不能够有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陈萌山这样强调技术创新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廖西元也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要围绕乡村环境治理科技攻关重点,抓科技创新。例如,当前乡村环境治理的工作重点包括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问题。“科学创新一定要围绕这些重大任务来开展,而不是游离于这之外。”廖西元说。

廖西元举例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根据分户收集、农田利用等要求,围绕产业链开展研究。尤其是厕所粪污的治理要实现无害化的目标,在不同区域解决完全不同的问题。南方水网地带、缺水西北地区、东北的寒冷区域,应该分别建什么样的厕所,都是非常具体的技术和模式问题,实际是非常复杂的事。科技创新就应当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陈萌山则强调,要充分发挥联盟上中下游集成的一体化优势,共建共享一盘棋的平台效应,着力构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机制。搭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创新平台,也推动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运营和创新实体,实现互利共赢。突破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壁垒,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强化技术集成,推动成果落地。

“当然我们还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创新共享的方式,提升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陈萌山说。

在谈到技术示范时,陈萌山还强调,上游要创新,下游要集成,边创新边集成,通过集成打造示范,形成乡村有效治理的模式,创造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模式。要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资源禀赋的乡村,开展技术示范应用,辐射带动全国。

《中国科学报》 (2018-07-18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