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12
选择字号:
根治城市交通病
技术远非唯一处方

交通一体化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广生看来,北京未来几年内要发生三件大事:组织实施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这三件事都和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前由北科智库主办的“交通视角下的超大城市治理高层论坛”上,郭广生说,交通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未来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

而眼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出行安全等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城市治理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交通强国的发展要义,为交通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路径。”郭广生表示,推动城市交通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北京这一超大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城市的“交通病”

“在中国,城市交通的出行总量是持续增加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春在论坛演讲中以深圳为例说, 2000年,深圳市人均每天出行次数是0.76次,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几乎翻倍,达到了1.4。“各个城市的人均出行率都在大幅增长,但是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城市所能提供的服务,包括公交,都难以满足这种增长需求。”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则以北京为例,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衍生作出直观的解读:“在全国上下大规模修建公路的阶段,北京主要的一些道路、快速路也在该时期内修建完成,但同时全国小汽车增量速度保持着20%的增幅,也就是说,我们没少修路,城市却越来越拥堵。”

交通拥堵还带来了环境问题。“从一线城市到超大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显然机动车尾气排放占了很大的比重,平均在30%左右,这还不是只看本地污染源的情况。”郭继孚说,在举办奥运会之后,北京又接连出台了小汽车限行和限购政策,但光靠这些还不能解决问题。

从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乃至于城市群的规模仍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毫无疑问将会产生更多、更强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面临的诸多挑战该如何应对?郭继孚认为,下一阶段,要看信息化将带来怎样的交通变革。

信息化推动城市内涵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下半场,城市交通也已经从扩张性发展来到内涵性发展阶段。”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论坛上表示,“交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交通服务的公平和高效,这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也就是说,不是以拓展修路为主,一定是技术推动的内涵发展。”

汪光焘认为,城市交通是为科技落地创造的一个平台。“网约车、共享单车、自动驾驶等都是新技术的体现,但其实远不止这些。”他提出,城市交通是政府、企业、公众、社会之间建立的新型关系,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如何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这其中,城市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连接会带来更宽阔的视野,随着数据的分析,智能交通或者说交通信息化“可能碰撞出很多新的理念”。

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看来,信息技术和智能化可以渗透到城市交通中的每一个单元。

“交通工具不变,信息化改变了组织结构,就有了共享单车和网约车;服务内容不变,互联网化改变了方式和渠道,网络购票、预订座位变得司空见惯。接下来,智能化将通过改变驱动和工作方式、控制和管理方式,让自动驾驶汽车行进在马路上,智能车路系统将形成新一代交通控制网。”王笑京称,这在短期内能不能实现,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创造。

正视技术水平的不足

不过,王笑京也表示,数字化和智能化必须结合基础设施和车辆才能发挥作用,它们自己发挥不了作用,但我们“做得并不是很好”。

“比如中国现在虽然有几十个公司在开发无人驾驶,但大部分是低技术门槛的自动驾驶。国内的公司大多数是做软件的,硬件、底盘乃至操作系统都是买的。”王笑京说,目前国内很热闹,但问题也很多,各地热衷于大谈产业创新,热衷于跟踪,热衷于关注谁发出了第一张路测牌照,但对潜在的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城市的影响等问题重视不够,“这是我们的弊端”。

王笑京指出,无论是自身感受还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发展水平的评估,我国在智能化领域的硬件水平、金融服务、网络系统等方面都不占优甚至很薄弱——这也说明了为何国内的自动驾驶汽车只能从软件着手。“这里要问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形成规模的工业产业?能不能够造就高附加值的产品?”

王笑京说道,要实现这些,我们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水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仍然走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的重要技术发展,但不能脱离实体。”王笑京认为,城市交通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发展公共交通还是根本,特别是大城市。不过,他也提出,数字化和智能化影响的是人思维模式和认知,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因此要对新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模式的影响给予充分重视。

技术不能替代规划和管理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的观点是,未来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不是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而是要让出行变得便捷和舒适,这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经济增长快,但是观念和文化进化慢。比如,大家有钱可以马上买一辆汽车,但是交通文化没有养成,规划和设施仍然是主要矛盾,管理不到位和懒政是我们当前的重要问题。”王笑京说。

380万人口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规模,发达程度非常高。但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出行比例是41%,城市中心的自行车占比更是达到62%。“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以小汽车交通和机动化为主的。”王笑京说,在我国城市之中,也要对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给予高度重视。“北京市已经有所考虑了,但是目前还做得不够好。这不存在技术支撑问题,而是我们的理念和管理问题、规划问题。”

王笑京解释说,中国还处在发展起飞的阶段,还是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的。我们的发展阶段可以缩短,但不能跨越。在研究未来技术支撑发展的时候,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过程不可能越过去,技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交通的现状。

“我们在准备‘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给我们的题目就是研究‘未来交通的发展如何用技术来支撑’,其中有一个主题就是绿色和智能化,这包括交通网、运输网、基础设施网和信息网等的建设,但也包括交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要求,这个研究成果已经全部纳入了国家‘十三五’交通的规划以及最近的雄安发展规划之中。”

《中国科学报》 (2018-07-12 第7版 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