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庆亮 刘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11
选择字号:
轮椅上的蝶变新生
——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诒仙

张诒仙     叶庆亮供图 

■通讯员 叶庆亮 刘畅 本报记者 张晴丹

在位于海南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叫张诒仙,是中国热科院“建院55周年突出贡献奖”得主之一、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获得者。身残志坚的她,创造了奇迹般的生命。

岁月虽然在她的脸上留下了许多苍老的痕迹,可被困轮椅58个春秋的她,竟然在脸上找不到一丝的阴郁、忧伤和悲叹,只有坚韧、执着和乐观。不幸和病痛未能击垮她,反而成为她信念的基石,在短暂的人生中,书写出了灿烂的华章。

在坚强中绽放生命

张诒仙1958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接到国家下达的椰子研究任务。时值全国大饥荒,没有饭吃,更没有油下锅,白菜清水煮,撒点盐就吃。当时,周总理来到海南后,发现椰子是高产油料作物,一个椰子可榨7两油,如获至宝,当即指示上马椰子研究。

时任所长何康(原农业部部长),经过反复思考后,找到张诒仙,让她立马着手开展椰子研究。国内椰子研究一片空白,内心强大的责任感让她毫不犹豫地前往文昌开启椰子研究之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天,她在观察椰花的生物习性时发生了意外,从高高的椰子树上摔了下来,造成三处胸椎压缩性骨折。尽管全速转移到当时广东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但最后的结果,还是高位截瘫,胸口以下全部失去知觉。

不服输的性格,让张诒仙求生的欲望更加强烈,为自己点亮了一盏生的明灯。她在轮椅上,顽强地奋斗着,最终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另辟蹊径报效祖国

青春正要起航,却遭遇突如其来的厄运,令张诒仙一度陷入无比的痛苦和绝望中。

“当我得知这辈子再也站不起来时,心里那个痛苦,十来天粒米未进,度日如年,在生死泥潭里苦苦挣扎。”张诒仙回忆道,“后来,生的欲念占了上风,思来想去,一心想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

张诒仙学过7年俄语,已有较高的水平,不用借助字典就能轻松读写,但苦于俄语方面的热带作物科技文献太少,在翻译上基本派不上用场。于是,她把时代的特征和实际的需求结合起来,决定自学英语。

“我才26岁,人生才刚起步,还有几十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而自己对这样的工作早已心驰神往,再怎么也不能因为身有残疾就退缩,必须另辟蹊径报效祖国。”张诒仙说。

后来,随着形势进一步变化,为了做相关的信息研究和翻译工作,张诒仙又加学日文。为了更方便开展相关工作,张诒仙主动提出到中国热科院情报所(现科技信息研究所)工作,从事热带作物情报研究,从外国文献中寻找国内急需的资料,译成中文。

通过埋头苦读、坚持不懈的学习,她先后翻译推介了稀有豆类作物翼豆和稀有果树作物油梨,写成《叶片蛋白质的开发与利用》《国外文献综述》《油梨》等著作,其中包括业余时间翻译完成的《椰子》一书。其中论文《叶片蛋白质的开发与利用》还被科教兴国系列丛书选出并编入其中。

谈起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坐在轮椅上执着地做这份文献研究和翻译工作,张诒仙不假思索地说:“走出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而我选择的就是忘我的工作。勤奋的工作使人有目标,把自身的才能贡献给国家,才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一直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

这位高位截瘫的老人,已然84岁高龄,不只是瘫痪,还生褥疮,腿上还留着骨折时打上的钢板,静脉曲张严重,极少能坚持久坐。

“我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先按摩、锻炼,然后看看书,中午休息一会,下午继续按摩、锻炼,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前也要看一会书。我必须自己用手按摩,不然两腿就僵硬得像根木棍,扳都扳不动。但锻炼时,经常摔倒、骨折,先后重做过5次手术,现在骨头还没长好,经常腿痛、抽搐,我不得不既当病人,又当医生。”张诒仙说。

所有这些,汇聚成了张诒仙那坚如磐石的信念,助她在灰暗逆流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对于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张诒仙有一些建议,“我想告诉年轻人:一是读书很重要,要不停地学习;二是心态很重要,不要太在意荣誉,要更在意自己的实际能力;三是要有坚强的品格;四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能变”。

《中国科学报》 (2018-07-11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