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仝泽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22
选择字号:
高考是喜,还是愁?

 

■仝泽民

回想十年前高考的前夜,从不失眠的我彻夜难眠。如今想来恍如昨夜,那夜真是漫长难熬,无助的双眼看着钟表迟缓地越过了黎明,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考场,匆忙迎接毫无预兆的人生大考,结果可想而知,简直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一同奋战的舍友金榜折桂,在国内排名前五的高校里抉择和犹豫,如愿以偿地计划即将到来的美好假期。而我却在自己最优势的学科折戟,忐忑、焦虑、绝望、无助、彷徨,不敢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属于我的整个六月都是黑色的。我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高考的志愿选择。

今天我以旁观者的心态,重温十年前的那场大考,无非是想从未来的视角告诉今天参加高考的考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论成败,没什么大不了。考得好如何?考得不好又如何?人生是漫长的马拉松赛跑,没必要在乎一时一战之得失,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此刻。

高考重要的其实不是结果,高考的这段经历无比珍贵,无论成败,高考过后都要好好谋划,此刻赢得的“先机”未必能够持久,此刻失去的“距离”今后完全可以追回来。

十年前,我们高三(9)班48名同学在新疆北部一座偏远的边疆小城参加了高考,三十多人考出了新疆。十年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道路都与高考后的选择密不可分,那一场考试确实改变了我们太多。

我粗略梳理了一下高中毕业同学的发展现状,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阶段性结论:高考时春风得意的,如今并没有那么得意;高考时失落透顶的,如今也并没有那么糟糕;成绩最好的不见得发展得最好,成绩不好的也不见得发展得就不好。很大程度上高考的成绩并没有体现在个人的事业发展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执念高考分数呢?

虽然分数决定不了什么,但经历过高考之后,我们确实需要仔细地谋划未来。因为有些因素会或多或少与个人未来发展存在某种关联,比如你选择的城市、所学的专业、所读的大学以及你的生活态度。这些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着我们。

十年前高考时,我们认为重要的顺序是这样:“首先看大学,其次选专业,最后定城市。”十年后,我们却认为“选对了大学的不如进对了行业,进对了行业的不如选对了城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前三个因素而言,城市最为关键。你读书所在的城市极有可能成为你将来工作生活的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气质,四年的时间,如果你足够用心,这些气质会融汇在你的精神里。

其次是选专业。所学专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将来所能够从事的行业。本科时期所学的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同的专业带着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看待世界的视角,即使你将来并没有对口就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早已“烟消云散”,但专业性的影响却会相伴终生。

择城选业后,然后再来看大学。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其实,好大学并不在于有多少的大楼,而在于日常生活学习周围伙伴的整体素养,与其说大学塑造了你,不如说是大学期间身边的人塑造了你。有些人读完大学逐渐走向卓越,有些人读完大学依旧平庸,还有一些人读完大学却荒废了青春,蹉跎了岁月,少了些淳朴多了些世故。

现在的大学,早已从精英化培养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自身不努力,也就别指望大学改变你。

再说我自己。虽然高考带给我的并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金榜名校,却赋予了我“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哲学。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与态度是多么的可贵,这种勇于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对一个人今后成长的路无比重要,这种人生态度是任何一所知名高校都无法传授的,是其他任何一种经历都很难获取的。

高考的成功与失败,一得一失,亦失亦得,二者不可得兼。谁家欢喜谁家愁?唯愿祝福,无论成败,均有所得。

(http://blog.sciencenet.cn/u/TZM19880124)

《中国科学报》 (2018-06-22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