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21
选择字号:
两张邮票引起的风波

 

■本报记者 张楠

不久前,《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纪念邮票发行了首套共4枚邮票,图案分别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然而,没过两天,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副研究员史晓雷就在其科学网博客提出质疑:从科技史的角度审视,两幅人物图颇有些细节有待推敲。

就此,《中国科学报》记者分别向植物学者、纺织史学者进行求证。

科学家纪念票“不科学”?

在此次发行的4枚邮票中,《李时珍》图中的人物身披斗笠,一手举药草,一手拿药锄,正在仔细端详手中的三七药草。

史晓雷表示,邮票上李时珍使用的是“鹤颈锄”,有些地方叫“小手锄”“小锄”。但这种器具一般为农户用于中耕除草,拿来采药并不得力。

关于李时珍采药的工具,古代文献中并无记载说明,但相近时期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和《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采药图都显示的是尖镢。而在现当代的李时珍图画中也多用镢类,如197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连环画《李时珍》的宽镢、人民出版社连环画《李时珍》封面的尖镢。

“总之,邮票上李时珍手握小手锄,无论从实际操作还是表现传统上看,均不合理。”史晓雷还提出,“最常伴随李时珍形象出现的,除了挖药工具就是盛药工具——药篓,邮票中改为斗笠,是为了体现风餐露宿的艰辛?”

而《宋应星》图表现的是其在花机旁与织工研究纺织工艺。

史晓雷认为,这张邮票最主要的问题是画面上显示的不像是花机。“花机即花楼机,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纺织机械,提花人要从高高的花楼上操作花机。”

《天工开物》图中仅提到腰机和花机两种织机。史晓雷指出,邮票所示不符合腰机特点,因为腰机需将卷布轴与腰间靠背连起来,用于张力;而花机的一些机械特征,如为了打进纬线应将叠助木与筘连在一起,或高楼提线,也都完全没有体现。

“既然反映的是历史科技人物,那么画面及场景更应符合基本的历史常识、人物身份,并且表现场景应具有代表性。”史晓雷还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提到了一处细节,“关于宋应星卒年,科技史学家潘吉星已有考证,约为1666年。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不用,用问号倒是省事儿,却是不科学的做法”。

“方寸间普及科学”有待改进

史晓雷的质疑博文,受到科学网其他博主广泛关注。有构造地质学者称:但凡是干过农活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手锄主要是用来间苗除草的工具。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者周浙昆表示:“采药也是一种采植物的过程,有些植物的药用部位是根或者块茎,需要深挖根,尖镢用起来更顺手一些。”结合个人经历,他也认为,李时珍作为医药学家,使用尖镢更合理。

另外,周浙昆指出,三七的叶为掌状复叶,花为伞房花序,而这两个特征在邮票图中都没有表现出来。图中李时珍采到的条形叶和下垂三基数的花似乎是贝母。“如果创造者的表达意图是三七,那么我认为是不成功的。”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副研究员赵翰生对中国古代纺织印染史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花机的主要特点是花楼,然而邮票图中特征不明显,甚至是模棱两可,对于要在方寸间普及科学知识的邮票设计来说,有待改进。”

细节的考究体现科学严谨性

那么,邮票目前所呈现出的图画,是否存在笔法的讲究,或一定程度的艺术处理?为此,记者请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通过国家邮政局联系邮票图作者。

然而截至发稿前,始终未收到图作者回应。

“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创作,一是要依据包括图像素材在内的文献资料;二是要参考过去艺术创作的形象,进行必要的分析、考辨。”王渝生同意史晓雷博文的看法。他表示,“邮票是国家经济科技的宣传方式,能够使古代科学历史广为流传。对其细节的考究正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李时珍为了总结医药学,跑到深山里挖药,然后对照过去的记载,对的传承、错的改正。”王渝生说,“这样的科学精神才能让科学成果流传后世,经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

《中国科学报》 (2018-06-2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