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会军
■通讯员 王学锋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可容纳6050人。体育馆四个立体拱架作为主要受力体系,包括了两个单跨165米的中拱和两个三跨165米的边拱……”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李会军的课堂上,国家体育场鸟巢、日本名古屋体育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德国斯图加特机场3号航站楼……这些世界知名建筑都是李会军举例和解构的对象。
李会军始终抱着精雕细琢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教的每一门课程。“结构成就建筑之美”一直是他想给同学们传递的信息。对他来说,上课是一种享受,“我就是喜欢教师这份职业”。
从“菜鸟”到先进
谈到第一次上课的经历,李会军记忆犹新。“真是太紧张了,上课前忘记带水杯,上课时腿一个劲发抖,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嗓子都哑了。下课后直奔卫生间水龙头上大口大口往肚子里灌水。”
李会军是陕西榆林人,尽管陕北口音不是很重,但刚开始由于讲课语速偏快,学生反映有点听不清楚。
“学院督导组韩克敏、蔡江碧等老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李宗利教授给我提了好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比如语速过快、PPT文字过多、语言不精练等。”李会军说。
面对问题,李会军认真对待、积极改正。
走上讲台3年后,李会军不仅将自己是同批来校任教教师中授课能力相对较差的帽子摘掉,还荣获第五届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被评为学校网络教学课程建设优秀教师、校级先进个人,成为陕西省农业工程类力学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骨干成员。
从“菜鸟”层层“渡劫”到“飞升”先进,李会军终于完成了一个大学教师的华丽转变。其过程,他苦乐自知——上好一节课,通常要花费上课4~10倍的时间备课。上课前的晚上还要把讲授内容在脑中过个“电影”。
结构成就教学之美
从教以来,李会军给本科生主讲了“结构力学”“水工钢结构”“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结构稳定理论”“钢结构”“钢结构课程设计”课程,给研究生主讲了“工程结构可靠度分析”“结构稳定理论”课程。可以说,他主讲的课程几乎都与结构有关。
“这些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对学生后续学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上课能感兴趣听、听得进去、听得明白,李会军下了不少功夫。
李会军课下不太注意穿着打扮,运动服几乎成了他的日常行头。可是一到课堂上,他却非常注重细节。每次上课,他总是着一身正装,早早来到教室,把幻灯片调试好,并站到教室后排观看效果,根据需要继续调整。
课堂上,李会军与学生互动频繁、气氛活跃。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不失时机出一两道习题,并鼓励同学们走上讲台解答。“答对了有平时分奖励,答错了也没关系。有时候一道习题同学们会给出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这样反而更容易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提升学习效果。”李会军说。
“李老师对待教学特别认真负责。记得有一次,交上去的作业里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被李老师用红笔圈了出来。同学有时忘了交作业,尽管会补交上去,但依然会被扣分。当然,他也十分幽默。如果作业完成得好,他不仅会批注‘好’,后面还加好几个感叹号。大家看了特别开心,无形中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水工1501班学生殷京科说。
人心目中的能手与朋友
李会军不仅是教学能手,还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我很推崇冰心先生的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从我第一次踏上讲台,我就一直朝这方面努力。”无论课堂内外,李会军都带着爱去工作。
沙松曾担任水工1202班班长,目前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记得2012年的冬至,刚入大学的我们收到了一份最温暖的节日礼物——为了不让大家感受到远在他乡的孤独,李老师邀请全班同学到他家里一起包饺子、过冬至。”
该校水建学院教授王正中评价道:“李老师对待工作热心、认真,做事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为人勤奋好学、勇于挑战、乐于奉献。”
学院党委委员、材料与结构工程系主任、结构教工党支部书记,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会员,《工程力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尽管身兼多职,但李会军总是能认真对待,尽力做好每件事。
尤其是系主任工作头绪多。安排每学期老师的任课课程、协调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发放教学日历、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作为年轻的系主任,李会军把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
“看得出来,他是真的下了功夫。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下雪还是下雨,基本上每晚都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亮着,他几乎把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王正中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6-19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