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近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15
选择字号:
音乐经典:热爱与尊崇

 

■李近朱

【从感受到接受,走近西方音乐经典,必然会出现“热爱”和“尊崇”两种现象。一般来说,“尊崇”挂着理性,“热爱”系着感性。】

俄国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说过一句话:“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崇,应当叫他们热爱音乐。”

美国音乐学者迈克尔·斯泰因伯格在《音乐之爱》一书中,开篇就提出“我是如何爱上音乐的”,他以切身体验说到,是舒曼的“《梦幻曲》让我爱上了音乐”。

世上许多事情往往是“热爱”了,人与它的距离才会近了。而“尊崇”,常让你和它有段距离。音乐,时时日日浸透在人们生活中。聆听,可以正襟危坐,也可以放浪形骸。音乐进入人心,往往在瞬间,或许又很漫长。一首歌,一段曲,或是一部大作品,瞬间打动了你,甚至说不出缘由;这种“一聆钟情”,似更为多。

小时候,一句“让我们荡起双桨”,竟让人们时隔三代仍忘情于这童年歌调。让一位音乐学者走向音乐之路的那首《梦幻曲》,是德国音乐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一首。音符的纯洁与透明,既可激起童真的相通,也可演化为更深邃的情境根植于心。比如,久聆此曲的我,非因其而初恋音乐。这阕乐曲直击我心时,则在另一刻。那是《梦幻曲》以人声哼唱,响在斯大林格勒烈士纪念大厅中。巨手高擎熊熊燃烧的长明火炬,四围大墙刻镂着万千英烈名姓。步入大厅,庄严肃穆的《梦幻曲》响起,仿如让人们缓缓升腾到无垠天际,去拜谒那些英勇的灵魂。那一刻,升华感与崇高感,油然而生,完全没有了初聆此曲所生发的童心晶莹之感。这一刻,我爱上了这段音乐,并从心中萌生出了尊崇。

对于个别音乐的感受与认知,常是普遍爱上音乐的一个契机。人们接受音乐经典,要有这种过程。比如,虽然理性上我们知道海顿是“交响乐之父”,他写了104部交响曲,对于这位奥地利老人也是尊之有加,但却不能瞬间让他的音乐直入心灵而在感性上爱之有加。这种现象在音乐欣赏中,并不鲜见。

于是,普及音乐经典,便有人尝试着“掐头去尾”。也就是将比较枯燥的古远音乐这个“头”,以及离我们最近的颇有些费解的现代音乐这个“尾”,先行掐去;留下的,是19世纪一个世纪的百年音乐。这个百年,音乐处于绚丽的浪漫主义时代。因强化了人的个性,强化了丰富的情感,强化了不同艺术的综合;这个百年音乐,多有经典存世,且极“好听”。“好听”,一是“好听懂”,二是“很动听”。许多人热爱上古典音乐,大都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中找到了自己的“爱”与“最爱”。那首致人所爱的《梦幻曲》,也诞生在这个百年中。

不少专业人士传播音乐经典,往往重于强化大师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似乎知其人其作之重,便能让音乐走入人心。这是以“尊崇”方式灌输音乐经典。对于大师肃然起敬,不无道理。问题在于,欠缺“热爱”这个感性的感染力,理性层面上的“尊崇”,往往难以直击人心,难于让人爱上和接受艺术经典。

“尊崇”,只是有距离的仰望。这是接受经典的一种方式。但还应走近一步,从“尊崇”的高度上降下来,近距离体味经典的精彩,在感受中“热爱”上经典。无论是电击一样瞬息之间的“爱上”,或是日积月累的慢慢“爱上”,总之,只有“热爱”上了,经典才会成为你的“财富”。这个“热爱”常常是个体的个别的,几个音符或一段乐声,就如慑住灵魂一般,不仅会“热爱”上这个具体的经典,还会“热爱”上整体的音乐艺术。诚如那个美国音乐学者所说:舒曼的“《梦幻曲》让我爱上了音乐”。

从感受到接受,走近西方音乐经典,必然会出现“热爱”和“尊崇”两种现象。一般来说,“尊崇”挂着理性,“热爱”系着感性。经验告诉人们,对于特别感性的音乐,其直接与人的情感相通的特征,往往会感性先行。让人“爱上”音乐和让自己“爱上”音乐,无疑是先决性的选择。在“热爱”之后产生“尊崇”,是走进音乐经典从感受到接受的一个完整过程。反之,在“尊崇”经典中去“热爱”经典,诚然也属正常,但有时会因“畏途”而废。

以瓦格纳鸿篇巨制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对于这部旷世之作,人们总是“尊崇”有加。然而,人们能最终由衷地“热爱”上这部巨作,百余年来却是漫长的,甚至寡鲜。

不能够说人们没有“热爱”上的音乐就不是经典。许多音乐的价值不会普遍性地有着被人们“爱上”的幸运。但,这丝毫不减其价值和意义。比如,连柴可夫斯基都说的像“北德风光”一样“晦涩费解”的勃拉姆斯音乐,百余年来仍光彩辉耀地屹立在音乐的发展进程中。

“热爱”与“尊崇”是感受和接受音乐经典时的必然现象。深谙其各自优势,便可以在通向感觉与认知西方音乐经典的途程上,游刃有余地畅享音乐的精华与精彩,以及分量和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8-06-15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