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喜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15
选择字号:
百岁刘以鬯的花样年华


 

《刘以鬯小说自选集》


 

《对倒》


 

《酒徒》

《寺内》


 

《迷楼》

6月8日,作家刘以鬯去世,享年99岁。这个内地读者陌生的名字突然在各种媒体中热了起来,于是我们知道“鬯”这个字音同“畅”,知道导演王家卫的两部电影《花样年华》《2046》均来自于他的小说。

有人认为,刘以鬯被誉为“香港文学一代宗师”,他的文学成就还未被中国文坛充分认识,在中国文坛还显得颇为寂寞。

刘以鬯家境很好,他1918年生于上海,自小喜爱文学,10多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加入左翼作家叶紫主持的无名文艺社。上世纪30年代就薄有文名,先后担任两份报纸的副刊主编,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办出版,后来到香港继续写小说、办杂志。可以说,刘以鬯不仅连贯了现代与当代,也联结了内地和香港。

作家王蒙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蝴蝶》是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不过,刘以鬯的意识流小说更早,他的小说《酒徒》创作于1963年,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

小说初版序中,刘以鬯介绍了意识流,他说意识流首先出现于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文章,第一个运用于小说的是杜雅丹,后来,伍尔夫、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在小说中运用此手法。刘以鬯认为,意识流是小说家探求内在之真实的一种技巧,而非流派。

结集于1977年的小说集《寺内》,篇篇有创意,篇篇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同样是刘以鬯在文学创作中探索。

学者杨义称他“率先使华文小说与世界新锐的现代主义文学接轨”。事实上,刘以鬯不仅是“横的借鉴”,同时还有“纵的借鉴”,即受到以现代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的影响,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

这是《酒徒》的开头。似乎很“王家卫”,其实是很“刘以鬯”。这部小说引发了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

“亚杏走出旧楼,正是淳于白搭乘巴士进入海底隧道的时候。”小说《对倒》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不相干的人,他们的生活切面和意识片刻在作者营造的时空里,被许多的陌生人,现实的戏剧交错在一起。

小说中,一个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这部小说正是电影《花样年华》灵感来源。也因此,学者陈子善说,刘以鬯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

从上海到香港,刘以鬯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也会投射到文学创作中。《酒徒》就带有明显自传色彩。

小说写了一位堕落又自省的南下文人,“我”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靠写武侠小说和黄色小说维生,终日借酒消愁。反映出南下文人在香港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通过主人公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中的摇摆,以及人在理智与眩晕中的游移,探讨南下文人的精神困境。

香港学者孙立川说:“二十多年前,因文学之缘而认识了刘以鬯先生,总觉得他永远都保持着上海文化人的习惯,西装革履,梳着整齐的发型,钟意饮咖啡、吃西点、品尝美食,谈吐文雅,对西方文学流派及其手法十分熟悉,对内地、香港的文坛更是如数家珍。读他的小说,似乎可以看出他浓浓的上海情意结。”

刘以鬯的小说有很多香港历史的烙印,比如“手指舞厅”“捉黄脚鸡”“派青架”等小说中用的一些词汇,现代人都不能理解其历史内涵。

刘以鬯说:“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香港学者林少阳也说:“刘以鬯之所以被视为香港文学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展开于香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记述了另类的香港历史。”

陈子善说:“刘以鬯著作等身,但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远不限于文学创作。他创办并主编《香港文学》月刊长达二十多年,为全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交汇、交融尽心尽力。”

刘以鬯从开始就不是单纯的作家,的确,他的成就还有待于发掘。(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8-06-15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