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晓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5-11
选择字号:
从成果走向应用要耐得住寂寞

 

■汪晓军

最近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并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实验室一些正在进行的实验,运行状况良好,研究成果也发表了影响因子不低的SCI研究论文。

之后,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若想将实验的研究内容推广到实际工程应用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接第一个工程项目,即找到第一个应用客户,拿到第一个应用工程。

实验室研究开发工作是重要的,要将实验室研究成果真正地推广应用,还有许多路要走,有时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甚至投入更多的金钱。

搞水处理研究,我有差不多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而我独立地拿第一个工程应用项目,应是11年前。在独立能拿工程项目前,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积累。

回顾起来,好像每个领域拿到的第一个工程应用项目,都充满了戏剧式的偶然性,但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以目前我们开发应用较多的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废水为例。实验室研究及申请专利在2005年就已经完成,并发表了相应的研究论文。到了2007年,广东溢达纺织的工程师看到了我们的论文,就与我们联系,希望用我们的新方法帮他们解决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问题。

2007年底,双方签订了每小时20L的现场小型中试合同,第一份合作协议苛刻到若达不到设计要求,应归还已支付的科研经费。还好,我们有充分的实验室研究基础,项目提前达到了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

但因装置太小,只能证明工艺的可行性,难以做到工程评估。于是在2008年初,溢达又与我们签了每小时5吨、每天处理120吨的现场中试合同。连续运行两年后,于2010年提出由我们建设每天处理5000吨的工程验证处理系统。该工程当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由于验证工程良好的运行结果,到2014年,公司决定将所有的3万吨废水,都采用我们的工艺。随后,广州最大的纺织印染公司互太的4万吨印染废水,东莞最大的德永佳6万吨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等万吨级以上的深度处理工程都请我们做设计或工程总承包。

当然,国内也有其他公司模仿或借鉴我们的技术,使臭氧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大规模地推广开来。

从研究有了实验室成果并申请发明专利,到大规模的工程化应用,差不多走了10年。

对于兄弟院校的研究成果,我也明确地告诉他们,目前可以写高水平的文章,想立即能工程化应用是不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专业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工艺系统的扩大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相应的工程经验,从小试到中试,再到生产性验证,所要做的工作很多,时间不可能短,而且产业化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现在,国家提倡创业和创新,也制定了不少相关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很多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资金,其主要目标也是寻找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广阔的应用市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技术。

若为了做研究写论文,国内的各种纵向研究资金,做实验室小试及写论文还是足够的。但对于做应用开发研究,则还要寻找应用市场,寻找支持资金来源。对于应用开发研究的课题,则是要到工厂、基层以及社会上了解市场的需求,进而设定研究开发目标。

只要有巨大应用市场,并能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新技术,那么天使风险投资资金会反过来找你,对于他们而言,优秀的技术不正是他们寻找的目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中国科学报》 (2018-05-11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