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淼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
选择字号:
定向流量背后的歧途

 

■于淼

前些日子,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投票废除了网络公平条令,这条新闻看似平淡,但引发了很多讨论,关注点集中在定向流量的差异化定价上。其实,国内很多电信运营商早就开始提供定向流量的网络服务,例如腾讯大王卡可以对访问腾讯旗下网站的流量免费。这看上去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却为什么引发了讨论?

如果把互联网看作如高速公路、航线、铁路一样的基础设施,就会发现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SP)的收费逻辑:都是运输业,传统交通输运的是物质,互联网传递的是信息,都是按流量收费。

但互联网的特殊性在于,目前很多人的社会生活关系被“挂”在几个寡头网站上了,几乎可以占掉所有流量的一多半,这就是所谓的入口争夺。这是一个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这个竞争的基础在于所有的流量在ISP是等价的,即使某个网站占据了总流量的一大半,别的网站也可以通过创新翻盘,因为用户访问两个网站付出流量费都是一样的,这个事实就是公平网络的体现,那么如果流量区别定价呢?

区别定价是博弈论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如果放到网络环境里就会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机会不公平。

举个例子,原来包月1G流量是40美元,现在ISP通过监控你的流量使用,发现80%的流量都在看视频,那么针对你发一个定向offer:1G视频流量只要30美元,但其他流量200M收10美元,这样看上去似乎流量还多了,或者说便宜了(如果只用视频流量)。事实上,这个服务限制了你的可能性。你接受这个定价,那么在浏览视频时你会更不在乎,而浏览别的网页时会在意是否超出,这属于额外的心理负担。

也许你会说,如果这个分配是基于过往数据提供的,那么我不会有心理负担,因为按计算我不会超流量啊。没错,过往数据,这里隐含的另一个限制就是你的行为要保持稳定,但也意味着你不会轻易改变上网习惯。

不过,几乎所有新网站都是为了改变你上网某方面习惯提出的,接受offer相当于拒绝了这个可能性。ISP是为了盈利存在的,他们的定价模型会保证收益率,给你的优惠一定可以被你的偶然消费行为所弥补,最终的结果就是,你的开支不见得减少,但未来的自由度却被固化到ISP的收益率里去了。

更有意思的是,ISP跟互联网寡头在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网络服务的价格歧视一旦开启,消费者除了花更多的钱来维持自由度,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选择,而小创业公司也基本很难拿到流量,因为他们的网站流量天然比寡头贵,成本高,很难开展竞争。如果开此先河,基本相当于默认当前的寡头会长期稳定存在,变相压抑竞争。

近些年,阶层固化的话题一直被争论。其中一个关键论点就在于目前底层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越来越少,其实上层向下层流动的通道也越来越少,从机会公平上看,处于资源劣势的人想实现跨越仅仅依赖能力已经不太现实。很多弱势群体遇到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上就没有留机会,而这个机会需要发言人来代表争取而不是等待施舍,多数弱势群体不知道争取,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沉寂在统计数字中。

去年有个关于快手的帖子,感慨了一下很多人发声渠道的特殊与被“主流”忽略,如果ISP此时搞一个便宜的定向流量套餐,可以想象还是可以赚到钱的,但事实上割裂了互联网的人群共识。

如果流量可以自由流动,那么达成共识也许会容易;但存在价格割裂,那么共识可以说很难了。在知识共享上设置价格壁垒其实也是如此,优质内容天然会被吸引到付费服务商那边,剩下的无法付费的人又如何接触这些内容?“消费升级”不过是一个商业模式,无论是否存在都不影响那些真正追求升级的人,但会切实影响那些模棱两可的人群,这个人群基数非常大。

只要你构建一堵墙,就会有人站队,但站队所形成的隔阂一旦形成基本就很难逆转,很多人的宿命论就根源于此。互联网本来就是为了打破隔阂而存在的,如果其成为制造隔阂的工具,那么这个信息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不过是历史大循环的一个小波浪。

互联网最终走向何处,或许我们的脚就是最好的选票。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中国科学报》 (2018-03-02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