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善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
选择字号:
别把导师当救世主

 

■王善勇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可其实是取决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徒弟要想学得一门手艺,拜师学艺,伺候师傅几年方能学到点真本事。师傅看徒弟对自己一片孝心,勤勤恳恳,教几手安身立命的本事。这种师徒关系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师徒关系转换成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的关系,则完全不同。作为一个固定的职业,老师们直接负责的是大学。同时,学生们的学费也与导师无关。尤其在国外大学,很多学生,尤其是博士生,一旦能拿到奖学金,学费不仅全免,还有一笔可观的工资收入,足够博士期间衣食无忧。

那么现代社会中,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很简单,只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从导师的角度讲,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学生读博士这几年最关心、最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学生最关心的无非两件事,一是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二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任何大学对学生毕业都有要求,有的学校要求发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有的大学要求博士论文必须通过国际同行的评审。不管什么标准,都是要求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也是为了学点将来能安身立命的本事。

这个本事从何而来?有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师傅如何领进门,能不能领进门其实是关键。在这一点上,导师一定抓住重点,这远比请学生吃个饭、聚个餐重要得多。学生的另一个关键需求就是毕业找工作。无论是工作阅历,还是社会关系,导师都要比学生强很多。当然,找工作主要还是学生有没有真本事,这个本事可能是论文、专利等,也包括学生未来的潜能。学生到底怎么样,用人单位如何确定,导师的推荐非常重要。

总之,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导师能推上一把,学生自然会感激。否则,导师对学生不闻不问,多少年后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发达了、成功了,导师千万别逢人就说,某某是我当年的得意弟子,没有之一等话。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要想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也要知道导师想要什么。导师也要生存和发展。既然导师的工资来自大学,那么导师最想要的其实是发展。什么是发展?那就是要不断出成果,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大学的考核,同时也来自世界同行的压力。学生如果科研做得好,不断有阶段性的成果出来,这无疑是对导师最大的感恩。学生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点,远比给导师鞍前马后、端茶倒水重要得多。

既然知道了导师和博士生之间彼此最想要的是什么,师生关系就应该不难处理。如果还有处理不好的情况,就一定是彼此要求太多。导师不要因为指导过学生、给学生创造过机会,就要求学生感激自己一辈子。学生日后稍有不周,就骂学生忘恩负义。你能把学生带好,只是你的本分,仅此而已。

当然,学生也不能对导师要求太多,导师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亲姐、亲哥,他们没有义务对你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地管着。不要因为导师哪点做得不顺自己的意就怀恨在心,以致毕业后老死不相往来。

这两个极端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作为成年人,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人生之路终归要靠自己去走。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中国科学报》 (2018-02-02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