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海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28
选择字号:
破除学术评价三大毒瘤

 

■喻海良

今年学术界改革动静很大,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人才评价打破“四唯”倾向(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防止“人才帽子”进入恶性竞争,同级别的“帽子”不能够“兼得”;对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空前提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这些政策虽然涉及学术生态的多方面,但终究一点是希望国内的科研人员更加潜心于做“真科研”。

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数量、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更不能唯论文被引用次数,这三大毒瘤甚至会导致科研走向歧途。一个国家的学科领域众多,如果只把论文数量放到第一位上,就会造成大量科研人员聚集在容易发表论文的领域,导致很多重要领域人才匮乏。

同样,也不能唯期刊影响因子评价人才。比如医学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0就是普通期刊,而很多工程领域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就是该领域的顶级期刊。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有的顶级期刊,用影响因子“一刀切”,是对科研人员简单的粗暴屠戮。

论文引用次数也和领域发展有很大关系。热门领域引用次数多,而冷门领域引用次数少。用“引用次数”评价科研人员,就会导致很多科研人员一窝蜂钻到“热门”领域的现象。上述科研评价模式过去一定时间成就了“科研投机主义者”,而让那些真正从事“真科研”“啃硬骨头”的人员被淘汰。

此外,前几年,学术界“争帽子”现象非常严重,从校级人才头衔到省级人才头衔,然后开始申请“青拔”“优青”,再依次申报“万人领军”“杰青”“长江”。对于申请人而言,只需要将相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组织,就可以提交申请。但人才项目评审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另外,很多人获取多顶“同级别的帽子”,人为造成竞争难度增加,让很多杰出的科研人员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优秀的科研人员为了争取各种“帽子”, 不再潜心于科研工作,而是热衷于“社交关系”“奖励评定”“行政职务”等事项。

总体而言,我国科研水平在过去十多年时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轻浮”的科研态度,钻营科研的“空子”,进而产生不少劣币淘汰良币现象。此时,我国开展科研领域的深度改革,让科研学术生态回归正常,对于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中国科学报》 (2018-12-28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