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9
选择字号:
“火炬接力”让帮扶更持久

 

中国热科院专家组织开展田间天然橡胶栽培技术培训。 刘钊供图

近年来,中国热科院在多地实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让老百姓过上富足日子。

■本报记者 张晴丹

进入冬季,海南、广西等地的芒果正处于“冬眠期”,而攀枝花芒果“独树一帜”,在全国芒果市场空档期上市可谓占尽优势,让果农大赚一把。

攀枝花芒果产业后劲十足,得益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开展的院地合作。近年来,中国热科院在多地实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让老百姓过上富足日子。

“我们承担着当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车头’、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排头兵’和优秀热带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器’的重任,为热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更是责无旁贷。”中国热科院院长王庆煌表示。

晚熟芒果斩“穷根”

走进四川省攀枝花市的芒果产区,一颗颗金黄的芒果缀满枝头,绵延起伏的青山被这些“金元宝”点缀着。在这个以山地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丝毫看不到荒凉和贫瘠,处处透露着丰收和富足。

一切的改变从21年前开始。1997年3月,在原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热科院与攀枝花市签订院地合作协议,拉开了科技帮扶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的序幕。

“当时,专家考察发现,攀枝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非常有利于芒果生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不过,当地缺乏适宜的优良品种以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阻碍产业发展。”挂职攀枝花仁和区副区长、中国热科院南亚所成果转化处处长左雪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为了与海南、广西等主产地芒果产业相媲美,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晚熟芒果产业,让芒果错峰生产,改变芒果供应结构,形成自己独有特色,帮助当地脱贫致富。

左雪冬介绍,一开始他们引进20多个品种,经过试种最终确定了“凯特”“红芒6号”“海顿”等8个适宜的中晚熟优良品种在这里“落户”,成为当家品种。其中,“凯特”现在种植面积约占70%~80%。

他们还通过杂交育种等途径,培育出“热农一号”“热品四号”等优良芒果新品种,为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基础,攀枝花晚熟芒果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有了品种还需要配套技术。中国热科院专家研发了套袋、花果调控等系列配套技术,针对性地解决了“大小年”结果、区域性特有病虫害等重大科技难题。

通过先示范后推广,近5年来,科技服务实施范围达到4县(区)20多个乡镇,辐射带动周边果园近10万亩,使新品种、新技术在一些试点村普及率达到80%以上,晚熟芒果套袋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科技为攀枝花现代芒果产业“蝶变”注入不竭动能。

在科技服务过程中,专家不但传授新技术,还教导果农产业化发展新观念、新思想,詹儒林就是这样一位专家。他经常建议大家采用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统一技术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才能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一般来说,国内2~5月是海南芒果上市期,5~7月多为广西和云南南部芒果上市期,攀枝花芒果上市期属全国最晚,是7~12月。”中国热科院南亚所副所长詹儒林说,这个上市时间正好位于全国芒果市场的空档期,非常具有优势。

左雪冬举例说,今年其他产区的芒果效益不是很突出,但是攀枝花芒果上市后卖到3元多一斤。2018年,攀枝花芒果产值预计达24亿元左右,产量达22万吨左右。

“攀枝花模式”成了院地合作的成功典范。“现在的攀枝花已经是金果满山,形成了我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的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王庆煌表示。

科技入“黎家”

3年前,刘钊离开了工作单位,代表中国热科院入驻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那时的他发现“当地的贫困程度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来到青松乡拥处村工作,就是为了发挥科技专长,服务生产,帮助当地群众脱贫,改善生活水平。”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美丽的“黎家”干出一番事业。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根据院所领导指示,我们前期经过大量调研,摸清了当地贫困村的‘家底’,对人员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梳理。只有摸清这些,才能因地制宜安排技术入村。”刘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技术入村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科研人员通过培训让村民了解到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解决他们生产上提质增效的问题。示范基地建设则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让农民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才能让他们信服。

青松乡南药风情小镇项目是海南省第一批100个风情小镇建设项目之一,但是项目中的重要南药——姜和砂仁的种植遇到了问题:“怎么种姜都不活”“引种的砂仁没有果”。

中国热科院派遣专家实地调查发现,采用原有生姜栽培技术因当地地形原因,极易发生生姜茎基腐烂病,病原菌随雨水传播,生姜很快成片死亡。为此,他开展生姜容器化栽培示范,容器化栽培的生姜长势良好,而对照区的已经死掉,于是很多农户都开始跟着一起做。

作为当地主导产业,天然橡胶产业支撑着村民们的致富梦。中国热科院选派专家开展天然橡胶“两病防治”、割胶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天然橡胶管护水平和产胶量。

“橡胶树在当地有6~8年的非生产期,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因此,开展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橡胶幼林间种山栏早稻和橡胶成林间种生姜等南药技术。”刘钊说。

这样的间作模式,使山栏稻和南药种植规模分别扩大到1000亩和1500亩,科研人员还引进“山栏陆1号”和“山栏糯1号”新品种,使山栏稻从亩产80公斤提高到180公斤以上,山栏米年生产总量提高到了10万公斤,大大提升了村土地单位产出和综合产出效益。

架起专家与农户的桥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九大的明确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在这场较量中,中国热科院走出了自己的路。

历经20多年不懈探索,中国热科院构建了以挂职干部为纽带、当地政府为主导、创新团队为支撑的“政研产学”紧密结合的“攀枝花模式”,先后派驻7批共18人次的技术骨干赴该市挂职科技副县(区)长。

作为青松乡拥处村挂职“第一书记”兼青松乡科技副乡长,刘钊深有感触,正是由于院所派驻技术骨干的不间断“火炬接力”,才有效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决策规划,架起专家与合作社、农户的桥梁,成功实现“把科研成果带下去,把产业需求带回来”。

面对当前发展趋势,下一步,中国热科院将继续选派优秀科技人才挂职锻炼,开展定点定向精准扶贫,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创造和提高叠加效应。

不仅如此,中国热科院会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拥处村、青松乡乃至白沙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和保障。

围绕产业需求,推进攀枝花干热河谷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王庆煌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联合中科院地理所,加强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与第三极和泛第三极空间关系的探索,深入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独特的生态经济地位,让攀枝花特色农业产业成为中国品牌、世界品牌。

《中国科学报》 (2018-12-19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