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9
选择字号:
探索乡村振兴实践多重可能性

 

■本报记者 王方

“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将有效促进全国各地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智识发展和行动能力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表示。

12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第二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召开,200余人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从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价值、乡村经济等角度展开探讨。

乡村的价值

乡村价值观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及,其后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指出“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

传统乡村有哪些多元化价值?在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鲁可荣看来,山、水、林、田、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乡村价值是“道法自然”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

“留住乡村,要唤醒和活化乡村价值。”鲁可荣说,“‘留住乡村’与乡村振兴要建立一种机制:传统乡村价值再造与乡村振兴的共融机制、村民安居乐业与传统乡村振兴的共享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传统乡村振兴的共建机制。”

浙江大学教授毛丹表示:“乡村地区的食品生产价值、环境保护价值、居住功能、文化多样性价值等重新凸显。后生产型乡村与社区(田园社区)正在出现。”

2014年,中国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0%以下。2017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今年将达60%。毛丹认为,乡村农业出现边缘化现象的同时也有替代性趋势,即乡村地区的消费功能日益增长。

在他看来, “今后中国约3亿人长期生活在乡村地区,其中发达地方首先出现逆城市化以及向后生产型乡村转变,将是重要的贡献因素。乡村振兴目标显然适应这两大变化趋势。”

毛丹认为,田园社区要从建设新环境、新业态、新治理、新农味文化、新人才五个方面推进。“新乡村公共经济急需政府深度改革传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结构安排,提供新的制度框架支持。”他说道。

城乡的矛盾

“在中国,每一个完整的‘地方’社会都是有城有乡的,并没有独立和自治的城市社会或乡村社会。”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熊万胜表示。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深度发展,中国越过了小城镇全面发展的阶段进入到大城市称王的时代,继而城镇化正在放缓,很可能进入到城乡共生的城乡中国时代。

“城镇的推拉力量、城乡关系趋于失衡还是缓和,将对振兴具有决定性影响。” 南京大学教授张玉林表示。

“人的流动将继续造成乡村活力的衰减,极限村落会大量出现。资金流动方面,2003年以后的反哺支持等并未带来真正改善。”张玉林说道。

如2013—2016年,城市建设财政性资金为47735亿元,占比70%;县城为11585亿元,占比17%;建制镇为4420亿元,占比6.5%;乡建设财政性资金为284亿元、村为4146亿元,共占比6.5%。也就是说,城镇是乡村的14.4倍。

此外,“物”的流动以学校为例。农村小学从1985年的76.6万所锐减至2016年的10.6万所,减少86%;初中减少75%;高中减少91%,全国仅剩553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益龙认为,对于农村社会的流动及空落化现象,需要理性辩证地理解和看待。“流动具有积极意义,也蕴含了新的机遇,当然流动也需要付出一定的社会代价。”

他同时表示,“以乡村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理由削弱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政策主张,可能是相当危险的。”城市化虽然是人类社会变迁的一个大方向,但并不意味着把所有乡村变为城市。

振兴的未来

“乡村振兴需要经历乡村变革、乡村重构和乡村重建。重建和振兴乡村,需要在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下推进。然而,如果按照城市中心主义的理念来推进乡村振兴,其结果可能会进一步让乡村社会受到损蚀,而不是让乡村振兴起来。”陆益龙表示。

2016年,中国共有59.6万个村,其中包括55.6万个村委会、4万个涉农居委会。哪些村庄可以振兴,如何振兴?

张玉林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集聚提升类(55%~75%)、城郊融合类(10%)、特色保护类(5%)、搬迁撤并类(10%~30%)。其中,第一类是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陆益龙调研发现,一些村落共同体消失、家园逝去,但他不认同“空心化”的说法,“因为‘空心化’意味着乡村即将走向‘死亡’、走向终结。然而,中国乡村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会走向终结的”。

“乡村振兴中,要审慎地对待那些消灭村庄、消灭乡村的‘改造’或‘再造’行为。”陆益龙强调,“乡村振兴的一个核心价值就在于追求并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弥补农村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缺失。”

他指出,现代性困境中的乡村所面临的问题各式各样,理想化的唯一道路是一种幻象,而应倡导振兴实践的多种可能性。

“在产业融合中寻求乡村振兴机会。而产业融合,即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和商品服务业的融合、农业与文化旅游服务业的融合。沿着这个大方向,各地乡村可结合各自特色,探索出融合性发展与振兴之路。”陆益龙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8-12-19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