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9
选择字号:
现代农业如何拥有智慧大脑

 

一座蔬菜大棚中的智能调节设备   王方摄

■本报记者 李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核心的基础技术。”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所长孙坦研究员走上农科讲坛,为与会者作了题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的报告。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农业应用场景

孙坦指出,智慧农业不是凭空出现的,但是智慧农业具备产业化的市场标准、颠覆式转变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之后。分析发现,智慧农业领域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和主要驱动力。

农业领域的人对传统病虫害防治场景都非常熟悉。但是在智慧农业的环境下,病虫害防治将呈现另外一种景象:悉尼大学研发的针对苹果进行精准打药的智能机器人,首先通过图像识别病虫害的位置,之后根据识别结果,对病虫害进行精准打药。

再来看智慧农业的果品采摘场景:日本松下公司研发的西红柿采摘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算法获取西红柿的位置、颜色和形状等信息,并精准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智慧农业实际上也被称为农业3.0,核心特点是数据加智能,广泛地通过智能感知系统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然后通过对所获取的数据分析、整理和挖掘驱动群决策。它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使用智能机械。”孙坦说。

如果分析国内外目前关于智慧农业的研究动态将会发现,2015—2017年SCI关于智慧农业的发文和被引情况中,其发文量在倍增,被引量增长也非常明显。

“说明智慧农业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孙坦指出。继续分析发现,智慧农业非常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精准性,主要应用是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如果对比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的关键词,会发现它们的重复率非常低。“这也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还不是特别充分,仍然是以3S技术、传感器、农业物联网、农业远程自动控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孙坦说。

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计算育种:首先遴选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然后收集它们的表型数据,把表型数据和基因数据进行融合,接着进行组装映射。在映射过程中,标记和确认感兴趣的用于育种的材料,也就是它的基因片段,然后进入到分子育种阶段。

“这种模式在未来会成为计算育种或者育种专家一个重要的助手、工具,甚至是替代性的工具。”孙坦指出。

面向区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在简单考察了国际上关于智慧农业的情况之后,信息所根据研究布局和特长,选择了大数据的融合治理与并行计算、机器视觉与表型、农业模型和全局数据管理、信息控制,以及计算育种为重点发展方向。

孙坦介绍,在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的基本范式上,信息所推出了1+1+N的模式:一个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支撑一个智慧农业大数据决策指挥平台,带动N个面向区域特色的智慧农业的具体应用。从主体决策上来讲,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从要素上来讲,涵盖农业投入品、产出品和废弃物。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做数字农业系统,完成数字农业的本底资源的数字化才能为智慧农业提供基础支撑。然后主要是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应用;在政府监管方面,包括土地管理、农资监管、补贴、扶贫、信贷、保险、环保监管、食品安全等,都要融入到整个数字农业的产业系统之中。最后,产生的所有数据进入到大数据中心,融汇整理和挖掘之后,再反过来去支撑生产、管理以及消费系统。“这是我们面向区域的一个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孙坦说。

在模型建设和机器视觉与表型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全局的大数据管理平台。例如智慧农业果园管理平台,把政府的监管、电子商务、质量溯源、监测控制应用和整个生产过程都集成到一个平台上。

孙坦认为,智慧农业的模型必须为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发挥作用。只有有了模型,才能让自动化农业装上中国芯,才会让它有脑,实现智能。

“我们之所以很看重机器视觉与表型,是因为它是一种低投入,并且是可以有效替代人工劳动力的技术解决方案;之所以很看重全局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是因为我们站在区域以及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关联的视角上,去解决整个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控制、挖掘以至于决策支持,并进行传递。”孙坦说。

不过,孙坦也指出了目前智慧农业领域的技术瓶颈:农业物联网缺乏智慧;农业传感器投入高,质量不稳定;劳动力替代问题尚无定论;流程控制和全局管理问题。

他认为解决方案包括:要坚持大数据驱动,坚持多源数据的融汇;加强流程信息管理;走软件替代硬件的道路,降低成本;做动态的智慧决策。

因此,智能模型技术是跨越农业互联网、实现智慧农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和基础;机器视觉与表型技术是很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全产业链的信息管理和控制,是发挥大数据全局治理优势,支持各个环节、局部和整体不同范围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8-12-19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