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胜伟 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1
选择字号:
浙江农林大学:
让学生在校园里深耕大地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王之康

“瞧一瞧,看一看,我们农学院学生自己种的有机蔬菜,定价合理,健康无污染,味道绝对比市场上的好!”

“我们种的萝卜、菠菜,种子是老师选育出来的最好品种,施的是用枯枝落叶加工的有机肥,浇的是学校后山水库的山泉水。数量不多,快来买啊!”

“我们种植的所有蔬菜,浇水、播种都有时间表,种出的蔬菜一定是最好的,而且价格不贵口感好,欢迎老师们选购。”

……

乍一听,也许您会以为这声声叫卖来自菜市场,但实际上,这是浙江农林大学校园农作园蔬菜博览会上的一幕。最近,由该校学生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在这里集中展示、出售,吸引众多老师来“抢购”,甚至有的老师还亲自走到田垄去采摘。

大学生种菜,究竟是为哪般呢?

校园劳动课由来已久

实际上,种菜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低年级学生专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传统在该校已经传承了60年。

早在1958年建校时,浙江农林大学就将劳动课设为学生的必修课,除了教他们学习如何使用锄头等工具,还教他们掌握必要的耕作技能。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劳动课也转变为校园绿地管护等方式,要求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等各种劳动,同时还组织他们挖番薯、割水稻等。

2012年,该校在校园内开辟了一块面积近百亩的农作园,并将土地分给农学类专业班级的大一和大二学生,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生产劳动,进行栽培学、农作学、园艺设施学等课程实践。

校园里有了班集体的菜地,学生就多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生活的机会,而如何管理好这块菜地,自然也成了各个班级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看来,这既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教会了他们农耕的基本技能,也让大家对农业更有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该校还专门聘请了技术指导,引导他们参与施肥、起垄等,同时选育各种果蔬的小苗分配给学生种植。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而自己动手干些农活,不仅可以看到果蔬的种植和生长过程,还能增强从事农业必需的动手能力,更可以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对于他们更好地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也是很好的积累。”技术指导叶志明说。

在种植与售卖中感受幸福

据了解,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的每个班级都在校园农作园承包了一块菜地,并在这里种了菠菜、小青菜、大白菜等十多个品种的蔬菜。每到收获季节,学生们就对外销售自己种植的蔬菜。

“我从小到大都没下地干过农活,甚至对很多作物都分不清。来到学校后,下地耕作成了我们农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让我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能,同时体验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十分有意义。”看着自己种植的蔬菜被大家抢购,该校园艺专业181班学生温昕自豪地说。

在该校茶学专业181班学生代娜看来,卖蔬菜得来的钱虽然不多,但这些钱除了可以用来做班级活动的经费外,更让大家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班的菜很快就卖完了。这是大家亲自耕种、轮流浇水、施肥得来的,看着它们长大、成熟,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收获的快乐。”

实习课获点赞支持

在抢购蔬菜的人群中,有不少老师已连续多年出现在这里。他们表示,购买学生们种植的蔬菜不仅吃着放心,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因为对于农学院的学生来说,菜园管得好不好、菜种得好不好,是检验他们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方式。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实践,也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浙江农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朱军表示,学校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相关工作。

周国模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校鼓励学生到农场劳动、参与绿地养护等形式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增加对“三农”的感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感恩自然的品质。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除了组织农学类专业学生参与耕作外,还在活动中心布置农耕文化展,将拥有近3000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学生义务管护。通过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劳动,让学生将珍惜劳动果实、尊重感恩自然的美德传承下来。

《中国科学报》 (2018-12-11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