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芳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0
选择字号:
用一生诠释朴素的心愿
——记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作梅

 

■本报见习记者 任芳言

1951年,时任中科院办公厅主任严济慈携使团赴英考察,并带回了几名年轻科学家。其中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冶金学家的李薰、核燃料事业奠基人张沛霖、金属材料和机械工程学专家张作梅等。

现在的人听到这些名字,或许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张作梅,在建国初期为我国恢复钢铁生产作出突出贡献,在金属可塑性、钢材加工工艺等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祖国的机械科学研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站在世界的最前列。”张作梅曾深情地表示。这位以6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这一伟大而朴素的心愿。

心怀祖国的留英才子

中山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张作梅于1944年参加了教育部主持的英美留学奖学金考试,获得到英国学习的公费名额。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系时,张作梅师从机械学专家斯威夫特教授。在其指导下,他先后发表了《金属棒的剪切》《金属坯料的剪切》等数篇论文,获得了导师与院系领导的赏识。

1948年,张作梅的妻子王庆菽也被获准接到英国,张作梅便将奖学金和工资省下,供王庆菽到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研究敦煌古典文学原卷。

次年7月,31岁的张作梅获得了谢菲尔德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该校工程研究院研究员。

张作梅曾撰文回忆留英时光,校内实验设备、附属工厂等良好条件为其开展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导师斯威夫特也对其十分关照,常邀其到家中讨论学术问题。张作梅毕业后,导师和校方还多次要求其加入英国国籍,以便继续研究工作。但张作梅一直在等待时机回国,迟迟没有同意。

彼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在英国的张作梅时常能接收到与祖国相关的消息。一直等待回国机会的他,在1951年等来了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为首的访英代表团。

得知周恩来总理对海外学人归来共建新中国的殷切期盼后,张作梅携妻子回到了祖国。与李薰、王大珩、张沛霖等科学家一起,着手筹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除参与筹建多个研究所外,张作梅还曾多次参与制定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其中包括1957年的全国科技十二年发展规划、1962年的科学技术十年发展规划。

开辟实验应力分析新领域

建国初期,不少钢厂照搬了苏联工艺规范,但由于我国铁矿成分含有不少微量元素,按苏联标准生产出来的钢材极易生锈。

“因此一定要结合国内的资源特点、设备条件和生产水平,制定自己的生产工艺规范,才能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张作梅在文章里写道。

张作梅的第一届研究生、已从中科院力学所退休的赵士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忆中的导师好像“什么都懂”。

在金属所,张作梅从零开始建立压力加工实验室。建车间、配仪器、跑工厂、定目录……大到购买设备,小到实验窍门,他都心中有数。

“当时就他一个研究员带我们,其他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他就把人们都组织起来。谁手巧、谁脑子快,他都能协调。”赵士达说。

当时,鞍山钢铁厂生产的钢三中板(又称A3钢中板)机械性能一直未能达到重工业部设立的标准。为提高产品质量,张作梅对钢三中板的显微结构和晶粒度进行研究。他发现通过控制轧制温度、冷却速度等变量,能调节晶粒大小,从而得出新的工艺方法,将钢板的合格率从原来的18.3%提高到了83%。

到20世纪60年代,张作梅开始系统研究金属的可塑性及变形抗力等科学问题。他首先克服了压缩试验中样品变形不均匀的问题,进而分析出金属在均匀压缩试验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也因此,他率先在国内开辟了实验应力分析这一新的技术领域。

1965年,张作梅将多年来研究金属塑性的心得总结成文,公开发表。文中系统地介绍了13种常用的塑性指标,以及影响金属塑性的各类因素。他还结合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我国自身资源特点等,提出了十余项课题,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放养”型导师

说起带学生,张作梅在几十年前就有了“放养”的理念。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无所事事,反而要小心翼翼。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图陵回忆,1962年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张作梅给他指定了几门基础课,让他准备参加考试,却不许他提问。朱图陵不得不自己看书琢磨。

通过基础课考试后,开始学习专业课,朱图陵终于有机会上张作梅的办公室提问。可在第一次答疑时,他就碰了钉子。

当时,他将专业课方面的疑惑一一向导师提出,张作梅没有立刻解答,反而告诉朱图陵:“我不是小学、中学的老师,你在专业课方面有问题要问我,得先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我们再讨论。”

这之后,朱图陵总要把问题和解决思路都准备好,才敢去敲导师办公室的门。

如此一段时间,张作梅对朱图陵说:“行了,专业课的问题你可以了,你自己就能回答得很好,不用再来问我了。”

“后来我离开光机所,转行做康复工程,凡是遇到新知识、新事物,我都是自己学。研究生时代养成的自学能力,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终身受用。”朱图陵说。

张作梅还教学生如何“大海捞针”。每年开学,他会亲自带着学生到图书馆,站在放有专业期刊的书架前,将查找文献的诀窍娓娓道来。

“他说要带着问题和想法看文献。把选定领域内的文章大致过一遍后,记下相关信息,再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出需要详细阅读的内容。”朱图陵说。

在研究所,张作梅常和年轻人强调,科学实验的重点不是成功,而是失败。在他看来,科研人员依照某一理论假说进行实验,经常会发现很多和设想不同的结果。而失败的结果,往往会提供新的思路。

老牌绅士

少时在香港的英文书院读书,又在英国学习工作数年,张作梅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总能透出些许绅士风范。

在旁人看来,张作梅可谓“沉默是金”的典型代表。女儿张少梅表示,父亲从不说刺耳的话。与别人对谈,也总是一两句就结束。“大多数时候,他就安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张少梅说。

作为张作梅手下的第一届研究生,赵士达表示,自己的导师与一同回国创立金属所的李薰、王大珩等人相比,并不健谈。“比较严肃,我们不好什么都随便跟他聊。”赵士达说。

张作梅很注重劳逸结合。他每日晨起游泳、所里办的舞会每场必到,这些习惯在当时为人所熟知。

他常叮嘱学生,一定注意身体,“不要当书呆子”。

学生朱图陵提起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小事:一次晚饭后,他想请教问题,就去敲导师家的门。张作梅开门时很讶异,但还是接待了他。答完问题后,他告诉朱图陵:“下班时间是休息时间。你以后有问题,可以在上班时间问我。”

“我现在也是,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这件事上,我受了导师很大影响。”朱图陵表示。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张作梅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张少梅提起儿时的乐事,就是和父母每周去一次国营食堂“改善生活”,因为可以点一道诸如叉烧肉之类的荤菜。

即便已经成为光机所副所长,张作梅家中仍然保持着最简单的装潢,多年来一直是水泥地面,不曾铺设地板。

张作梅的人际关系也很简单。

在女儿的记忆中,父亲不串门也不送礼,与同事保持着不浓不淡的关系。逢年过节下属来问候,若有人问起提拔调动的事情,张作梅总是直接摆摆手:“(升职)看的是业务能力行不行,不是靠我来提拔。”

待女儿想请父亲利用职务之便,调动工作岗位时,一向寡言的张作梅与女儿谈了很久。

“当时我想让他把我从车间调到研究室。他不但没答应,还和我说了很长一段话。他对我说不要搞特殊,要好好工作。让我在车间好好学技术,不要迟到早退,听领导的话……”

《中国科学报》 (2018-12-10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