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爱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23
选择字号:
为何孩子们心中鲜有中国科学家身影

 

■岳爱国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追星一族,所追的星五花八门,但大多是舞台上的、影视中的、娱乐节目里的,却唯独鲜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这样说不是故弄玄虚,是有根据的。

青年朗诵艺术家张松松偏好朗诵与科学相关的作品。在她所朗诵的作品中,有一篇由科学诗人郭曰方创作的散文《永远的怀念》。这个作品是缅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张松松每每朗诵这一作品,感情充沛,朗诵到动情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现场的观众被她的情绪所感染,也已是泪眼婆娑。之所以如此,作品写得动情与张松松朗诵得好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邓稼先的事迹确实感人。

几年前,张松松在一所学校朗诵《永远的怀念》。为了增加朗诵的效果,张松松问台下的孩子们:你们知道谁是邓稼先吗?除极个别同学点头表示知道以外,更多的孩子则在摇头,表示不知道。看到这个场面,张松松一时无言。好在她是节目主持人出身,有较强的主持应变能力。她冷静下来,在朗诵作品之前,先向孩子们介绍了邓稼先的事迹,然后才开始朗诵《永远的怀念》。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张松松仍然耿耿于怀,她问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却没有应有的位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霞子老师曾对我说,2018年初,霞子工作室对中小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收到的近千份问卷中,对于“是否有喜欢的科学家”的设问,竟然有49.25%回答“无”;在回答“有”的问卷中,提到的中国科学家的比例还不到20%,也仅局限于袁隆平、屠呦呦、潘建伟等近期媒体宣传力度较大的几位科学家。

这个结果让包括霞子老师在内的很多科普人感到吃惊。

看到现在的广告主角,多是年轻人所热衷的“小鲜肉”。我想的是,科学家为什么无缘担纲各类公益的、商业的广告?

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是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联袂打造的“益智+趣味性”的科教栏目,内容与形式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很受观众欢迎。

在一期节目的抢答环节中,主持人撒贝宁给出一道“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的题目,用不断提供线索的方法,引导比赛的两位同学抢答。

线索一:他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原本积极抢答的两位打擂者茫然不知,没有应答。

撒贝宁继续给出了第二条线索:他曾提出生物遗传性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结果和理论,并培育出一种单尾金鱼作为证明,这样的鱼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人仍未按抢答器。

撒贝宁又给出了第三条线索:他生于清末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凭个人努力终成大器。他的故事《一定要争气》曾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此时,科学猜想团成员的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我怎么没读过这个故事呀……不是我们这一代的课本。

撒贝宁只得抛出最后一个线索: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线索全部给出了,可两位学生仍没有抢答。

撒贝宁显然有些遗憾,对孩子们讲了下面这段话:看来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关注很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却恰恰忘了从科学家的身上去感受更多他们对科学追求的这种执着状态和精神,尤其是咱们中国自己的科学家,也许年轻人知道的还并不多。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一定要争气》,讲的就是这个科学家的故事。但有可能在后面教材调整的时候,也许你们不一定遇到过这篇文章。

看到这里我很惊讶,像童第周这样一个著名科学家,这些参加节目的优秀孩子竟一无所知?我深感,应该呼吁传媒界加大对科学家及其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力度,让未成年人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更多地了解科学精神,更多地注目于我们自己的科学家明星。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中国科学报》 (2018-11-23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