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16
选择字号:
本科实践教学为何走马观花

 

■李明阳

秋雨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农林院校担任专业课的老师发愁了:雨已经下了好几天了,山路泥泞不堪,危险丛生,怎么带领“90后”的学生上山实习呢?

置身于真实的场景,进行一场真刀实枪的专业课实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吃苦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对于“90后”大学生,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在大学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将野外实习单独作为一门课,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中。

实习课程的重要性谁也不能否认,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每年的实习季节,都是任课老师最为担忧的时刻:愁实习地点、愁实习经费、愁意外风险发生、愁无人充当实习助手。

一是实习基地短缺。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林企业、生产单位都不愿意接待大学生实习。原因很简单,打乱正常秩序,又不能为企业利润增砖添瓦,却徒增烦恼。

按照理想的状态,农林院校专业课实习应该在一个真正开展生产经营的农场、林场进行。然而现实情境下,很多院校没有这样正常运营的农场、林场,或者现有的农林场只具有参观、游览功能,无法进行实战性质的实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只能凭着私人关系,临时寻找实习场所。

二是实习经费捉襟见肘。华东地区某院校,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实习经费每个学生只有300元。野外实习,距离稍微远一些,这些经费甚至连包车的钱都不够,更不用谈住宿、餐饮、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聘请研究生协助指导。

笔者今年8月份观摩加拿大UBC大学林学专业的野外综合实习,为期10天的3个学分的实习,学生人均投入2万元;学院从教学经费中为8个协助指导的研究生每人发放助教津贴1.2万元。

三是意外风险无法承担。农林院校野外实习,通常在林区、山区进行,蚊虫叮咬、山体滑坡、有毒有害物质、雷电雨雪意外事件无法预知。

即使对学生反复宣讲野外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要求每个同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每个小组配备协助指导研究生,也无法确保野外实习万无一失。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90后”大学生在自律性、吃苦性上远不能与“60后”教师相比,身体素质大多难以胜任野外实习长时间跋涉的工作强度。

尤其在多个实习小组同时进行,而任课教师分身无术的前提下,如果真的出现重大人身伤亡,责任如何承担?笔者了解到,野外实习过程中,就出现过身体超重的男生在爬山过程中体力不支休克、女生因雨后山路泥泞从岩石跌落的事情。

四是实习助手短缺。现在高校中的助教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实验员也多为热衷于科研的高学历者。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很难找到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实习的恰当人选了。

野外实习通常将众多学生分为4~5个人的实习小组,任课教师通常只有1人,为规避风险、提高实习效果,往往请手下研究生帮忙。本科实习经费本就短缺,研究生的劳务付出又缺乏合理的教学开支渠道,从科研经费列支又违反了财经纪律。为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无奈之下,指导教师只好从工资中自掏腰包。

五是报酬少、风险大。野外实习一周,指导教师天天爬山,计算工作量时只有12个学时,每个学时也只有30元补贴,人才评级、职称升等时又不算重要业绩点。

更何况,如果万一学生出了人身意外伤亡,将会遭到学生家庭亲属投诉、围攻,教师面临的则是记过、开除直至渎职的刑事责任。因此一般教师都不愿意指导野外实习。如果被迫进行,也多以走马观花应付了事。这种情况下,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上述问题解决之前,重视本科实践教学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中国科学报》 (2018-11-16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