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菲儿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13
选择字号:
创业大赛应避免同质化

 

■刘菲儿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大赛尤其多,多到一个优秀项目的背后,往往有多项创业大赛的获奖奖项。大学生频繁参加创业大赛,固然证明了创业项目的品质,但是如此频繁参赛,是否真的有意义?是否会影响其在学业、创业上的时间?笔者不禁要打一个问号。

如今,不少国内大型创业比赛参赛项目包罗万象,学科面极广,那么,不同行业之间的创业项目又该如何比较?如果只是简单地分为创意类、实践类,似乎并不能绕开这一问题。

纵观国内大型创业比赛,容易获头奖的多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热门领域,评委在赛场上一致鼓励大学生多进行科技创业,评价的时候往往也是技术模式优于商业模式。

然而,如此多领域的科技创业,背后的评价标准又是怎样?显然,评委不可能是各学科“样样通”,知悉各领域的前沿技术。且评委多来自商界,那么,以商业的眼光来评价科技的价值,所评的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热门领域技术成熟度的研判。对于那些周期长、技术生僻的项目,由于其市场价值不突出,难免会遭冷落。

当然,并不能说这些冷门项目参赛完全没有价值,毕竟鼓励创业,真正鼓励的是创业精神,而非创业本身,且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冷门随时也有转化为热门的可能。

既然获奖的概率相对较小,频繁参加综合类创业大赛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与产出并不划算。那么,兴办创业大赛能否尽量避免同质化,每届确定一主题(非口号式),而非“一网全收”?起码,笔者所见,国内最知名的两个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区分度并不高,大而全,且评判标准较一致,一些学生团队通常同时报名两赛,又双双获奖或落败。

另外,学生是否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创业大赛,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关联度高的创新创业赛事,而非在知名创业大赛上死磕饮恨?也许他们已经意识到“陪跑”,但是由于不甘心、长见识,甚至为将来进名企铺设“敲门砖”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愿放弃追逐大赛入场券。只是人的精力有限,顾了此就失了彼,最终耽误的只能是自己。

《中国科学报》 (2018-11-13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