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2
选择字号:
介入超声迈入精准智能时代

 

■本报记者 张思玮

“随着人工智能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不仅用于工业领域,在医疗系统也得到了快速推广应用。介入超声也应充分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把单一的影像介导临床诊疗向着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来推动影像介入迈向精准化与智能化。”前不久,在第五届精准微创诊疗国际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介入超声科主任梁萍表示,介入超声在临床中的作用由诊断、治疗到预测预后,并不断朝着全信息时代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及前沿化方向发展。

所谓的介入超声是指在超声监视或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操作的总称,其具有显像实时、引导准确、操作简便、移动便捷、费用低廉及无辐射损伤等优点。特别是近20年来,在影像引导下兴起的各种肿瘤微创治疗技术,不仅使多脏器病变避免了传统手术切除治疗,还取得了可以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生存疗效,且更加美观微创。

“但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精准。病灶清晰显示、精准定位是介入有效的前提,病灶与周围器官组织的立体空间关系的明确是介入安全的保证。三维超声、超声微泡谐波造影技术及集现代高精技术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可清晰地显示病灶,精准地定位;三维可视化平台可确定肿瘤的空间位置,磁定位技术可清晰显示穿刺针具精准的路径。”在梁萍看来,精准化是介入操作安全有效的前提,也是学科长盛不衰的保障。

为此,历经几十年的研究,梁萍带领团队成功地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像引导介入穿刺手术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集合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导航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了介入诊疗术中的精确定位及手术规划的准确执行。

通常传统超声引导下介入医生需要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精准手术操作的效果。而这款机器人系统通过机器人手臂就能实现介入诊疗的复杂操作,大大地缩短了医生掌握该技术的时间。

采访中,梁萍特意提到多模态影像融合导航技术的巨大临床应用价值与潜力。“多模态影像融合是将相同或不同成像设备所获取的同一组织或器官的图像,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配准和叠加等变换处理,产生一种综合的信息影像。相比单独超声造影,它提高了疑难病灶的检出率、提升可疑病灶的穿刺准确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此外,在消融术中联合导航技术,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也能使肿瘤消融技术从经验医学迈向可量化、可调控、可预知的精准消融新时代。

当然,介入超声不仅仅只局限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梁萍表示,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信息整合,超声分子影像学可在疾病尚无解剖改变前检出异常,实现疾病的发生发展、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的探索。而消融技术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细胞免疫学、化疗、靶向治疗以及纳米载药微球相结合,推动了介入超声治疗向更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的诊疗模式发展。

对于医用机器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梁萍的观点是:医疗机器人能为医生提供丰富的医学影像信息、跟踪手术对象的位置、辅助医生完成手术规划和仿真,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扩大医生的手术视野等功能,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种医疗器械、一种辅助而非替代医生的工具。

“相信未来随着多模态医学影像处理、传感器、神经网络、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医疗机器人能更多地为临床医生‘赋能’。”梁萍说。

《中国科学报》 (2018-11-02 第8版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