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大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26
选择字号:
科普短视频的破局之路

 

主编的话

科学传播既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媒介平台的宣传与推广。最近一年,抖音、快手、火山、梨视频等短视频App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那么,科普与短视频结合是天作之合,还是格格不入?为此,编辑部特别邀请学界专家、视频编导、科普作家等进行讨论,试图为科普工作寻求一条新路径。

■王大鹏

随着科学传播形式和媒介平台的不断演化,网络音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已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甚至有专家主张,“一频胜千图”,这也凸显了视频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这些网民是科普短视频的一个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

在到底什么样的视频才算是短视频上,不同的平台也并未达成一致,比如今日头条的负责人就曾表示4分钟是目前最主流的短视频时长,也是最合适的播放时长。而曾经红极一时的快手曾经主张,57秒、竖屏,是短视频行业的工业标准。秒拍则更加直截了当地认为,短视频不需要被定义,秒拍就是短视频。可以说,没有最短,只有更短,它的一个独特品质就是短。

当然,对于时长的争论并不具有普适性,因为决定短视频成败的不是时长,而是内容好坏。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赢得用户的关注,吸引流量,并获得收益。

因为短视频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可以带来的流量和红利,众多新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平台,一时间短视频市场上形成了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秒拍、微视、梨视频、小咖秀、逗拍等群雄逐鹿的场面。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短视频平台不仅仅只是娱乐的平台,也是科普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媒介,但同时也给科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就像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写到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短视频平台对于科普而言也是如此,不论科普是不是利用这些平台,它都会存在,并且成为网络用户青睐的一种传播方式,因而就科普本身而言,我们有必要抓住这样的机遇,把内容做到这些平台上去,从而让更多的科学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会发现这些平台上的科学内容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还非常少。一方面因为这些平台并没有把科普内容作为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一方面也可能在于我们还没有充分看到短视频在传播科学方面的优势,进而并未把它作为一个主攻方向。

不过,也一些平台开始将目光聚焦于科普内容方面,比如新浪微博的短视频就有很多科普相关的内容,此外,也有一些机构开始入驻抖音平台,同时也获得了很高的观看量,这些都有利于科普短视频的传播与扩散。

跟所有的网络平台一样,短视频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这对于传统的科普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会让内容的生产不再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这些内容是由哪些机构所生产提供的,用户可能更在意的是这些内容是否有趣,是否让自己满意。

此外,科普短视频制作人才也需要自我更新,相较于那些专职做短视频的各种“咖”而言,科普短视频的制作者并非全职的,虽然有一些人和团队是专职做科普的,但是并不是专职做短视频的。这就存在一个匹配的问题,如何让最恰当的人做最恰当的事,以及如何为科普短视频制作人员和团队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体制环境,进而让科普短视频成为科普中独树一帜的方向,把科学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传播给用户,从而实现科普的目标都是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曾有专家断言,短视频将成为新闻发布的主要形式,而就科普而言,短视频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形态,而且甚至有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传播形态。比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科学媒介中心就鼓励并且协助科学家,在开展科研实验的同时做好视频拍摄工作,进而将这些素材作为重要的科普内容传播出去。

其实,优质的科普内容也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形成一圈圈的传播涟漪,为科普开拓更多的市场,也将科学注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学报》 (2018-10-26 第3版 科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