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田勘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19
选择字号:
不如让生育自由

 

■张田勘

【自然也为人口增长留下了另一种修复和重启机制,即在灾害年代生育的女孩多于男孩,为未来人类繁衍留下了希望和基础。】

近日举办的“生育意愿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成果发布会上,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受新增人口队列生育意愿降低影响,中国育龄人口生育意愿持续走低,从“90后”人群前后开始快速下降,且生育政策调整很难扭转这一态势。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扭转人口低增长和负增长而出台种种政策。为扭转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率先提出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山西省则准备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促进生育水平的提高。

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不外乎金钱和时间,也就是生育的成本。成本高,当然不愿生育。但是,无论中外,历史上也有很多政府奖励生育的政策,在中国就大有先例。

“勾践灭吴”可能就是鼓励生育的结果,多生子让越国民族复兴,最后灭掉吴国。《勾践灭吴》里说:“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但是,经过考证之后,这一奖励生育振兴国家的政策却被认为并不属实。

史书记载的是,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宰噽,向吴国求和。于是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回国。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前478年,越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或许勾践灭掉吴国的国策中就有奖励生育,故有前面的记载。

然而,从前494年兵败到被吴王赦免回国,勾践再快也得要到前493年才实施奖励生育的政策。民众响应号召最快也只能在前492年才有第一批小孩出生。如果以勾践前482年打败吴国计算,第一批小孩并不到从军的年龄,才10岁。如果以前478年勾践再次大败越国计,新出生的孩子不过14岁,也无法成为战士而征战。

即便以前473年越国完全灭掉吴国的时间计,奖励生育后出生的人也不过19岁,此前也无法成为战士或即便成为战士,也不会是主力战士。因此越王勾践奖励生育的记载和故事就是一种以讹传讹或虚构。后代的柳宗元在《非国语》中说:吴、越之事无他焉,举一国足以尽之……背理去道。

就是说,勾践奖励生育的事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实际上,人类的生育从来都不是靠什么奖励和抑制就能左右的,而主要是通过自然法则来平衡和调节,在这方面,当代的政治家日本首相安倍的理解算是比较中肯和深刻。他在被询问对于生育的看法时称,非常遗憾,他的家庭也没有孩子,生不生孩子要交由本人来选择,但是政府要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

生孩子是个人问题,完全应由个人和家庭来决定,但是政府可以引导。这实际上就是在生育中按自然法则来平衡人口。自然对于人们的生育不过是通过两种机制来调节,一是正反馈,一是负反馈。

人的生育只是受物种和生物繁衍规律调节,既遵循“少已够用,多则何益”的原则,又遵循鼓励生育的自然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自愿生育的家庭和女性极少,因为,在生育和抚养后代的过程中,除了让女性遭受痛苦、麻烦、耗时、耗费精力外,还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

所以,自然鼓励人类养育后代首先不是基于养老,而是基于物种的繁衍,即便生育非常痛苦,也要鼓励人们生育,这就是从生育的行为和本能上给予人的愉悦,把有性繁衍的整个过程都设计和演化成正向回报,并且有一些正面回馈直到今天才为人所知和逐渐明白。例如,为了鼓励女性生育,自然给出的奖励办法是,让女性更聪明、更长寿和更健康。

生育的负反馈机制就是通过饥荒、战争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左右人们的生育,以及生育的愿望。当战争,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饥荒,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大饥荒时,人们的生育自然而然减少,人口也停止了增长,甚至是负增长。13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时期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顿,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三年大饥荒则导致生育率逐渐下降。

即便如此,自然也为人口增长留下了另一种修复和重启机制,即在灾害年代生育的女孩多于男孩,为未来人类繁衍留下了希望和基础。这一点也已经有大量研究予以证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社会学家、人口统计学家宋诗歌,对从1929年9月至1982年7月之间分娩的超过30万中国女性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段时期包括中国的三年大饥荒(始于1958年秋季,并于1959年1月遍及整个中国,直到1961年年底结束),发现在这场饥荒开始后仅一年,生男孩的比例便开始急剧下降,从1960年4月的每100个女孩对应109个男孩,跌落至饥荒结束后两年的1963年10月的每100个女孩对应104个男孩。这一比例直到1965年才返回到饥荒前的水平。

要不要生育,交给个人和家庭去选择和决定吧,他们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适合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的。

《中国科学报》 (2018-10-19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