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机器与机构史学术研讨会专家表示: |
“以开放的心态树立文化自信” |
|
本报讯(记者唐凤)“历史研究能为当代科技工作提供宽阔的视野和思想源泉,激发对未来发展的创造热情。”国际机构与机器学联盟前主席、意大利卡西诺大学机械工程与机械史专家Marco Ceccarelli在近日于中国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机器与机构史学术研讨会上提到,“机器与机构史研讨会历来注重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的演变,并且探讨社会和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实际上,中国有长期的机械工程传统,古代已有不少机械发明,但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国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张柏春在研讨会上回顾了中国学者研究机械史的历程,他提到,中国人对机械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奠基于刘仙洲和王振铎在五六十年代所做的工作,并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再次走向繁荣,出版了很多论著。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王玲协助下撰写了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此书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SCC)的一册在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外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机械技术传统及其与欧亚技术的比较。
“中国机械史及中国史学家的研究都是世界图景中的重要板块。中国同行为我们理解机械发展史和把握当代发展趋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际同行的称赞。”Ceccarelli说。
但是,虽然中国大陆学者撰写了多部机械史,但这些书基本上都是以中文出版,不容易被国际同行所了解。于是,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借助“国际机器与机构史学术研讨会”和其他国际学术平台,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听他人讲述世界故事。
“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自己了解世界”。张柏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应当在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野中树立起来,理性地提升中国文化和科研事业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科技史的大舞台上,我们可以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和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我们克服某些狭隘的理解,从宏大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据悉,国际机器与机构史学术研讨会通常每4年举行一次,第一届于2000年在意大利举行。下次研讨会将在西班牙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际机构与机器学历史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5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刊出。
与会者围绕“机器与机构的历史和遗产”这一主题,分专题研讨了工程师、机械设计、古代机械、近现代机械、技术教育等议题,展现了古代世界技术的多样性和共性、技术现代化、技术跨国转移等历史图景。会议还特别关注了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机系统等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态势,分析了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思考了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等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8-10-15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