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利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5
选择字号:
疯狂区块链:“点石成金”还是“一地鸡毛”

 

区块链生态圈还只是个雏形,所谓主链还未形成。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多家区块链概念股下跌,市场开始回归理性。如果说,区块链就此沦为“一地鸡毛”,显然这种论断还为时过早。但是,市场无疑在“拨乱反正”,区块链不是“点金石”,更非“救命稻草”。

■本报见习记者 赵利利

2015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标题:“创建信任的机器”。这篇文章里讲到,“共享式公共总账的概念,听起来可能没那么革命性,也并不性感,但复式簿记和股份制公司也同样如此。”

这番话用来描述一个技术概念总有一种超越技术之外的格调,而正是它所形容的区块链在2018年伊始“燃爆”了中国科技界。“颠覆性”、“浪潮性”之类的标签被高调地贴在区块链身上,“没那么革命性”的技术在人们的热捧下充满了“革命者”的姿态。

区块链概念的火爆迅速传递到资本市场。前期已披露区块链相关业务的公司在近期的股价涨幅中尝尽了甜头,其他上市公司纷纷“绞尽脑汁”谋求加入区块链大军,或“蹭热度”自行发布区块链业务,或拓展原始业务边界,使其关联区块链概念;未上市公司也摩拳擦掌,甚至一些与区块链技术禀赋相去甚远的行业公司也将区块链视为提振业绩的“点金石”,对此跃跃欲试,生怕错过这波“掘金”风口。

炒作背后的价值归属之问

针对上述现象,1月16日,上交所和深交所迅速作出反应。上交所发布公告称,目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开发阶段,还难以形成稳定业务。近期市场概念炒作迹象比较明显,上交所对相关概念股采取停牌问询、停牌冷却、澄清说明等分类监管措施。随后,多家区块链概念股应声下跌,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如果说,区块链就此沦为“一地鸡毛”,显然这种论断还为时过早。但是,市场无疑在“拨乱反正”,区块链不是“点金石”,更非“救命稻草”。

有业内人士表示,区块链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技术升级的产物,“过去因硬件、带宽的原因,使得算法、存储、传输所需的资源成本太过昂贵。现在,这些基本不再成为问题,所以区块链才有了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但他也认为,目前炒作的实际还是技术层面的概念,与应用场景不搭界,甚至更多的人把应用场景之一的比特币、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等同。

“区块链生态圈还只是个雏形,所谓主链还不存在。”该业内人士直言,“很多人在‘去中心化’的概念下其实是在争先‘消灭别人的中心’,使自己成为中心。”

区块链受“热捧”引发了不少争论。在实践中,除了投机者,引领这一波市场高潮的多为金融机构。

多家尝试做区块链试验系统的金融机构坦言在这个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调和“不可篡改性”与法律判决或监管要求之间的矛盾?区块链中的联盟链,其背后的节点之间如何达成步调一致的升级?是不是必须要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弱性能与“双十一”等活动对峰值性能的要求相差颇多,如何提升?

技术禀赋塑造“背对背”的信任

区块链缘何突然“引爆”?技术本身的发酵为其奠定了基础。

据《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中所提到的概念,从技术角度来说,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无法篡改、无法抵赖的技术体系。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区块链的技术定位及可为性让人们对其重构传统经济形态充满了想象。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认为,区块链作为继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预计到2025年之前,全球GDP总量的10%将利用区块链技术储存。

技术背书加上资本的合力让“区块链+金融”尤其具有可塑性。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韩涵看来,区块链是天然脱胎于金融行业的具体技术,与其他技术不同,它的基础设施层面已经具备了金融属性,“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类金融产品像货币一样形成自发的生态机制”。

“区块链颠覆的是记账技术,而金融业的传统就是靠记账维持信用。颠覆体现在什么地方?它是一种链式结构、共享账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部主任魏凯说,“总之,它可以从原来面对面的信任转化为背对背的信任,人们可以相信每个人在区块链上看到的数据都是一样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种技术的威力是所有金融机构都需要去重视的。”

享宇金服CEO蒋妍君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一项源自于草根的技术。它之所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是因为有效解决了信任机制问题。

“当前金融体系的缺点比较明显。”博晨创始人兼CEO张健表示,“区块链带来了一股从技术层面、底层层面解决问题的力量,比如去中心化、难以篡改、成本低廉,这些特征正在重构金融形态。”

此外,大数据时代,当数据的使用方、加工方、数据源、集成商高度分离时,信息的对称很难保证。数据的流通有否授权?是不是客户真实意愿的表达?这些问题成为互联网金融经常面临的困扰,区块链有望为这些难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赋能金融业还应回归本源

处理对象都是数字,这让金融和科技长久以来都是伴生关系,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来自于实践的感受似乎更加具体。宜信翼启云服供应链金融首席创新官刘灏对金融科技的进阶路径了然于胸,从2006年银行系的电子化、信息化,到2010年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技术性公司创新支付形式,再到2016年,Fintech在市场上的愈发“火热”,包括如今区块链赋能金融业的可能性,整个链条中,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

“CBA”技术赋能金融行业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张伟对此充满信心,他引用了《未来简史》里的名言来形容这种赋能力:人从技术上可以做到长生不老。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首字母为C)、大数据(Big Data,首字母为B)、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首字母为A)改变金融服务的运作方式相比,区块链(Block Chain,首字母为B)的技术特征为金融产品基本架构和交易机制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但本质上,它仍然只是传统金融逻辑的重要补充,而不是置换。

那么,如今“火”得“一塌糊涂”的区块链到底是否为一场华丽的泡沫骗局?

这其实涉及到技术成熟度的问题。张健表示,“我们往往容易对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形成误判,高估短期影响,低估长期影响。保守估计,‘区块链+’的大繁荣还需要5~10年的探索实践”。

目前,区块链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在数据传输的效能问题上,蒋妍君的公司结合业务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联盟链的内容是要精简的,真正的数据传输还是要采用传统的线下加密方式。

“金融业务本质上还是传统银行业的‘存放汇’。”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表示。那么,快速迭代更生的科技发展如何更好地为此服务?他说,回归本源,“不能单纯停留在技术层面,要把技术和功能结合起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一味追求互联网金融效应”。

“实际上还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技术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变化,模式的改变让微量金融变得更高效、成本更低、风险控制更优。”但张伟也坦言,“好技术被坏人使用会带来坏的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这轮热潮过去之后,区块链生态分工将逐渐清晰,如何找到自身在生态圈中的位置,才是企业需要冷静思考的。“接下来需要产生业界认同的技术规范,及行业认同的商业逻辑。这需要技术社群、商业社群的共同参与,要制订标准,建立规则,使区块链逐步从私链向公链融合。”

《中国科学报》 (2018-01-25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