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2
选择字号:
科研也要跟着感觉走

 

■黄旭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艺术家表演需要感觉,文学家创作需要感觉,科学家做科研也需要感觉。获得2017年凝聚态物理巴克利奖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文小刚曾说过:“做基础科学的研究,不能用解习题的心态。而是要跟着感觉走,追求自己心中所认知的美,满足自己天生的好奇心。”

由此可见,感觉在科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回首自己的科研经历,我都是在不断地试错中前进,磕磕绊绊中也积累了一点科研的感觉。但科研的感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我们去感悟。那么,做科研需要跟着什么样的感觉走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敏锐感。科研人一辈子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科研敏锐感。我们快速地判断某人适不适合做科研,通常就是看他是否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或是在研究中与课题的突破口失之交臂,这些都是科研敏锐感迟钝的表现。

不具备或敏锐感太低是不是就不适合做科研?也不尽然。科研的敏锐感虽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成长,一种经历磨炼后的升华,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高。

其次,做科研要需有节奏感。所谓的节奏感,就是在科研中要有快有慢,主次分明。面对关键环节要全力以赴,紧中有缓;面对次要环节要善待精力,缓中有紧。切忌轻易就打乱科研节奏。

然而,当节奏被打乱时,也不要慌张,通过多种方式纠正偏差,回归节奏感。要知道,寻找适合你的科研节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保证身心健康,合理地分配时间,坚持劳逸结合,这些都是存在完美科研节奏感的基础。而不是一味地泡在实验室中,简单地追求表面上的废寝忘食,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最后却毫无所获。

再次,做科研需要有掌控感。“我几乎被科研淹没了,我不能呼吸了。”对于科研人来说,研究是我们生活的核心。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无法掌控它,无法从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科研的掌控感来源于日常的积淀,积淀越深厚,掌控感就越强。前期文献的储备、方法材料的筛选、充分的预实验、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可以提高你的研究成功率。从这个方面讲,科研的掌控感就是对自我的掌控感,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执行力。经历告诉我们,多数难题是能够被解决的,比背着包袱站在原地踌躇不前要好。

最后,做科研需要有成就感。如果说兴趣是科研成功的开始,那么成就感就是科研成功的基础,挫折在愉悦的成就感面前总是渺小的。

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失败与成功往往不成比例,失败无数次之后才可能成功一次。只有这项工作能给你带来成就感,以享受的姿态对待它,你才可能百折不挠地去面对科研中的失败。

成就感的获得与目标的实现度紧密相关。对于较大的科学问题,可以把它划分成若干个合理的小目标,从多个小目标的实现中获得成就感的叠加。另外,成就感还来源于我们全力以赴的科研态度。如果做事总是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难免会把事情搞坏,难免受到指责,怎么可能拥有成就感呢?

科研的感觉是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心智模式,要培养这些感觉非常不易。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中,让我们也能够“闲”下来,用心去体会科学的美丽,用心去领悟科研的感觉,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共鸣感。毕竟,科研有时候也需要跟着感觉走!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science)

《中国科学报》 (2018-01-12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