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2
选择字号:
不必敏感 “佛系青年”

 

■张文静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涌现出不少网络热词,其中“佛系青年”绝对要算一个。

从去年12月开始,“佛系青年”就随着一系列连环漫画和《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等文章在社交平台上刷屏。当然,“佛系青年”并不是指年轻人真的皈依了佛教,而是指他们喜欢和平、不好冲突,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安于现状,对物质没有过度的追求,怎么都行,不走心,看淡一切,“修炼”到了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心如止水的境界。

生活中无所谓:“中午吃什么?这个行不行?”“行。”“要不那个吧?”“也可以。”工作中无所谓:“你觉得这两个方案哪个更好些?”“都可以吧。”这是“佛系青年”典型的生活场景。

“佛系”这一特定词汇是个舶来品。最早出现在2014年的日本,日本有媒体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与更为个人化的日本“佛系青年”相比,中国的“佛系青年”显然与青年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生活状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90后”从学校走入社会,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突然大增。同时,由于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有很多年轻人觉得即使自己在工作中拼命努力,也很难实现对生活的期待和理想,于是产生了失望和消极的情绪。当然,其中也不乏不理性的攀比,使得年轻人将舒适的生活想象成抑郁不得志的状态。

这时,“佛系”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选择之一。这种生活方式的昭示就像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他们主动拉低自身价值,展示内心的软弱与悲伤,表达自己对梦想不强求的态度,同时又包含隐隐的无奈和反抗情绪。

“佛系”生活方式可谓与前两年火爆一时的“丧文化”一脉相承。面对生活的压力,年轻人的表现方式是从“卖丧”转为退回到自我的小世界中。这种带有“丧文化”痕迹的“佛系”生活,虽然表面上看似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至高境界,但其实更像是现代社会重压下的自我消解,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低欲望的逃避生活的态度。

年轻人在成长阶段容易产生迷茫和彷徨,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要么会使未来的人生道路走偏,要么会使得颓废、腐朽的状态延续过长时间,从而荒废了青春。在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更有利于奋斗的环境,让年轻人意识到自己可以创造价值,可以通过努力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当然,在网络上展现“佛系”生活方式的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不过是围观热闹或宣泄压力而已,转发几篇热门文章,调侃几句,转身还是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如今,作为“佛系青年”主力的“90后”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因此,我们一方面不必因为年轻人调侃自己是“佛系青年”而惊恐万分,另一方面也应该对这个现象背后展现出的青年人的生活状态予以关注。值得庆幸的是,当今的青年生活在一个信息获取更为便利、成长机会更为多元的时代,他们有更独立的思想、更敢拼的闯劲,也有更多实现理想的渠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管他们如何展现自我生活,这些年轻人都终将成为社会的中坚。

《中国科学报》 (2018-01-1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