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6
选择字号:
京西绿水稻香远

 

“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清乾隆帝诗中描绘了北京西郊的稻田风光。这片“御田”种着他从江南带回的“紫金箍”水稻。受到泉水的恩惠,其米粒圆润、晶莹透亮、香甜细腻,仅供宫廷食用。另一方面,普通百姓在京西地区的水稻生态种植与生产历史已有千年之久。

除了颇具皇家风范,京西稻米也是不少“老北京”念念不忘的回忆,凝聚着北京人的乡愁和文化印记。2015年11月,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皇室优品贡米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主要分布在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周边区域,即海淀京西稻栽培区,以及房山区长沟镇、大石窝镇、十渡镇境内,即房山贡米栽培区。

京西地区水稻种植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到东汉已有明确记载,距今1700多年历史。据《三国志》记载,“水灌溉蓟城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辽、金时期大面积种植,“粳稻之利,几如江南”。

明朝迁都北京后,周边稻作生产开始供应宫廷。到清朝时,京西水稻得到多位皇帝的推广,形成了以“御稻”和“紫金箍”等品种为代表的京西稻作文化(海淀),以及以石窝“御塘稻”等品种为代表的贡米稻作文化(房山)。

《几暇格物编·御稻米》记载,康熙帝将南巡后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试种。一天,在巡视稻田时,他“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这使康熙喜出望外,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试种,果然又于六月早熟。

后来受福建种稻启发,康熙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时加用猪毛、鸡毛,“禾苗茂盛,亦得早熟”。这种早熟稻因长自皇家御苑而得名“御稻米”,其“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

“昆明湖里鱼儿肥,玉泉山下稻花香。”海淀区京西稻清朝时种植在由皇帝亲自开辟的“官田”之中,以玉泉山泉水灌溉,由国家机构管理,寄寓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农业生产的国家示范田,与皇家园林相映成趣。且保留了水稻品种1650个,是京西稻稻作品种种质资源库。

目前,京西稻主产区灌溉用水来自上庄水库,含有丰富的藻类。稻田里一直有北京罕见的白鹭栖息,专门消灭害虫,所以京西稻田从不使用农药。使用的肥料是牛粪或马粪,每次施肥之前都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安全后才可施肥。

房山区石窝“御塘稻”则种植于北京市三块“山前暖区”之一,依赖泉水灌溉,是生长期最长的水稻之一。米质优良,耐蒸煮,“七蒸七晒,色泽如初”,明清时即为御贡米。

系统合理利用湿地水域,形成稻田与淡水泉、河流、湖泊、草本沼泽、库塘相协共建的湿地景观;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充分利用泉涌实现平原稻田的自流灌溉;区内“御米皇庄”的贡米文化和平民稻作文化相得益彰。

体验式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北京有5.81万亩水稻田,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为10万亩。京西稻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纯净的水源、特殊的光照和局部的温差。鼎盛期过后,由于水资源匮乏、城市扩建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锐减。如今的京西稻田仅剩2000亩,成为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分明的农业湿地景观、悠久的稻田民俗文化,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又具有显著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保护好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将对首都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模范作用。

2008年4月,京西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重点项目获批。示范区面积450亩,将灌溉体系、良种提纯复壮等水稻科技成果和多年生产实践相结合,推广43套农业标准对京西稻进行全程严格的质量控制。

海淀区京西稻种植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皇家农耕文化特征的种植体系,如今在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适当恢复种植规模,促进京西稻与旅游、科普、休闲等融合,可以提升京西稻品牌的影响力。

2009年8月,上庄镇政府与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就打造“京西稻文化品牌”项目达成了合作框架,致力于京西稻皇家文化、历史及人文等各类文化的挖掘和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工作。目前已举办了三届京西稻收割节,市民不仅可以亲自体验收割的乐趣,还可以参与抓稻蟹、捡鸭蛋、捞鱼、采摘蔬菜等。

2013年,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北京邮政商务投递局合作,京西稻首次面向市民进行配送。大米包装上贴有二维码防伪标识,方便市民识别。此外还邀请了北京小区物业公司代表业主监督京西稻的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

房山区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适时提出了“四季房山·大美田园—魅力田园(五田六园)”的发展思路,将京西稻作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在十渡镇西河村建立了稻作文化展示馆、稻田景观区、稻作文化艺术区、亲子活动区和稻作文化主题餐厅。

山水解乡愁。当地还举办了房山区水稻插秧节、稻作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了房山农耕文化的丰富内容,突出了“追梦田园、农游房山”主题,实现了游农业文化,游农业生态,体验农业安全。(王方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7-09-06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