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之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18
选择字号:
“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四
寒暑气候塑造的中国精神

 

■林之光

我的第四次认识飞跃的产生又与尹传红先生有关。他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兼任副秘书长,2016年主编科普论文集《科普之道》,他希望我从“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切入,简要总结我的气象科普创作的理论和经验。

那么,从哪里切入、哪里提高呢?

答案倒是现成的,因为在第3次认识飞跃的最后,已经提到了中国气候也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问题,只是没有展开。

但这是根难啃的骨头,因为我的国学基础不够。为了从古圣贤著作中得到启发,我还专门阅读了《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著作,可惜都没有找到直接线索。于是我只得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能需要的气候条件出发,最终研究得出了如下“初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者们各有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人本精神”“礼治精神”“经世致用”等等。但“刚健有为”“天人合一”两条一般都入选,而且这两条与气候条件也相对最有联系。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最早出现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主要是指大自然的天,“健”就是刚健有为。“天行健”就是指天体的运行十分刚健规则:太阳、月亮轮流升起,昼夜不断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运行周而复始等等。这种“天行健”并无外力推动,完全在于本身。因此君子也应像天体运行一样自强不息。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还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

我国气候虽然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有大面积旱涝风冻气象灾害,在古代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人们为了在严酷的自然灾害条件下生存,逐渐形成了不怕吃苦、积极有为、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生生不息的精神。这同时也就是为什么人类文明恰恰诞生在有生存忧患的温带而不是产生在食物无忧的热带的原因所在。

其实,世界上各地,“天行健”中所有的天文条件都是“刚健有为”的,只是气象条件有所不同。而在有四季变化的温带中,又以东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造成的四季变化最为鲜明、大面积“旱涝风冻”气象灾害最剧烈。在这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最为光辉灿烂,并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地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因为有矛盾、有困难、有危机,才会有奋斗;有奋斗才可能有成功、有辉煌。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严酷自然条件,有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才会有智慧的中华文明的诞生。所以,曾见到有学者也有类似共识,例如,“四季变化正是古代文明诞生的必要刺激”,“人类其他优秀品质也随之而诞生”(丁照,《理解自然》,2004),等等。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古老、根本,而又深刻复杂的一个哲学命题。

我国哲学家普遍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统一。人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的行为也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点也正是与西方文明提倡的“征服自然”完全不同的地方。

“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农作物从播种、生长,直到收获,都是“靠天吃饭”。但有的年份风调雨顺,“谷米不可胜食”;有的年份又大旱大涝,甚至“颗粒无收”。人们不知其因,于是产生了崇拜和迷信。大自然“恩威并用”的结果,必然会使人们逐渐产生了“敬天顺时”“天人合一”思想。

到了汉代,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发展。例如,西汉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他首次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同时与儒学结合起来,成为关联宇宙建构、社会伦理等的完整系统,同时也使阴阳五行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五行”的“行”有“运行、变化”的意思,具体内容就是“生、克、乘、侮”,是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它们起源很早,只是直到董仲舒才把它们以“天”为核心统一起来。他首次把五行与世间万事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果说,董仲舒主要是把阴阳五行学说与天道、社会、道德、政治联系起来,那么基本同时代的《黄帝内经》便是首先把阴阳五行与自然、人体、治病和养生联系起来,即把五行“木、火、土、金、水”与相应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以及中医致病外因“风、暑、湿、燥、寒”等气象条件,与五脏“肝、心、脾、肺、肾”联系起来,组成“中医脏象学说”,成为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而“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又号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由此亦可看出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中,不论是董仲舒“天人”理论,还是中医“藏象学说”,其中与“木、火、土、金、水”五行联系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气候的五季“春、夏、长夏(夏雨季)、秋、冬”。因为正是它,决定了古人赖以衣食和生存的大自然“生、长、化、收、藏”。没有这个主干条件,阴阳五行理论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是空洞理论,全无任何实际意义可言。由此亦可看出中国气候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重要影响。

说到这里,有的内行读者会说,二十四节气和春夏秋冬是“气(象)”,不是“天”。是的,但是古人是分不清大气层内(气象)和大气层外(天文)之间区别的:凡是地面以上都是“天”。相反,正是由于气象条件对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实际上气象条件才是古人最重要的天人关系:丰富的气候资源加上严酷的气象条件正是诞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外因。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气候(寒暑)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报》 (2017-08-18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