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28
选择字号:
我为什么不同意学生去“客座”

 

编者按

联合培养学生是对学生有利还是无益?对此,两位科学网博主从各自的经历、学科特点、科研创新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李建国

客座研究生通常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学课题组接收的外校研究生,以项目组织的方式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

换句话说就是别人出人,接收单位出钱完成接收单位的项目。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接收课题组项目多,干活的人少,或者是课题组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二是放行课题组没项目,研究生多,管理散漫,常见于一般大学的课题组。

最近我带的一个合作研究生,给我发信息说,想联系一个联培单位,顺便联系读博的问题。这个学生总体来讲踏实、肯干、上进。但是我还是拒绝。

对此,有人也许会说,这样会耽误学生的前途。可什么是前途?是对自己暂时有利的就是前途,不利的就是陷阱?如果是这样,我还真是做了一回大大的“陷阱”,这是要让他明白,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坚持而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过家家。

我还有以下几个考虑:第一,我并不是没有项目,并且他是我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在我的眼里,他更像是一个徒弟,就像传统艺术里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我将我所学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希望他能够扮演类似“继承人”的角色,而不是给其他课题组做“嫁衣”。

虽然我开始只有一个科研启动资金,但我带领他和其他几个学生,连续两年到研究区调研、采样,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发表很好的科研成果。现在需要的是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总结和凝练。

如今,我手上又增加几个项目,能够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加之课题组已有的调研和采样数据,同样可以发表高质量的成果,为什么还要好高骛远呢?

第二,科研需要坚持和延续。这位学生之所以有联培的想法,是因为听到同院一个参加联培的学生的答辩,他对于联培学生PPT的内容很钦佩。说实话,联培有助于增长见识,了解大课题、前沿课题的组织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以后读博士找个出路。

其实,我自己有同样的经历。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时,我联系了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联培单位,那边也同意我过去。但最终我没有过去,因为硕士导师还有没做完的课题。在我看来,做任何事必须有始有终,科研就更是如此。

读博士期间,我又有出国联培的机会,也放弃了。当时博士导师的国家项目刚审请下来,做的是沿海盐渍土问题,正需要人去进行实施。我对此比较感兴趣,于是抓紧恶补这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每天过得踏实且充实,也感觉得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四年博士学习,我完全掌握了滨海盐渍土研究的相关技术流程和方法,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如今自己在这方面颇有底气。如果那时不静下心读书做研究,恐怕等我出去再回来,就彻底成为一个看客。

现在科研流行做大课题,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目的。可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科研的核心,特别是我们地理学需要解决的人地关系问题,必须立足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联合培养,如果有利于专业和学术进步的科研,我会鼓励。如果是华而不实,好高骛远,那么,还是停下来为好。

现在联培课题组不是让学生学习后去做事,而是要立刻上手。如果没有一定基础就去盲目参加,反而会适得其反、信心受挫、心灰意冷。况且到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未知的领域,学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去适应、磨合。等到开始熟悉并上手,差不多要一年的时间。而在原先的课题组就没有这些问题。

联合培养的确能让学生增长见识,提升技能,但如果是另起炉灶重新开始的话,那样师生就真的是徒有虚名了。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中国科学报》 (2017-07-28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