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27
选择字号:
我国成功研制“人造太阳”首个磁体系统部件
该项目实现了多项中国创造 填补了国际空白

 

本报北京7月26日讯(记者丁佳)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今天上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大型超导磁体系统首个部件——PF4过渡馈线宣告研制成功。

作为超导磁体系统的重要部分,磁体馈线系统是ITER部件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包含31套不同的馈线,总重超过1600吨,共计6万余个部件,被称为ITER主机的“生命线”。此次我国研制成功的PF4过渡馈线是这条“生命线”上的第一个部件,它将用来连接PF4馈线系统的内馈线和线圈终端盒,并通过真空隔断将PF4馈线系统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真空系统。

项目承担单位攻克了众多技术难点,在高温超导电流引线、超导接头、低温绝热、低温高压绝缘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国际领先成果。团队研发的万安级高温超导电流引线,集高载流能力、低冷量消耗和长失冷安全时间三方面优势于一体,降低了ITER的运行成本和低温系统的建造投入;研发的68kA级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创造了在85kA下运行1小时,90kA下运行4分钟的世界纪录;研发的盒式高载流低损耗超导接头,接头电阻达到0.2纳欧级的世界领先水平,保障了ITER装置主机的安全运行。

科研人员认为,通过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和参加ITER计划,我国自主发展关键聚变工程技术,实现了多项中国创造,填补了国际空白,形成了在低温超导材料方面我国占国际市场份额60%、高温超导电流引线100%由我提供的局面,也促进了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超导材料、低温材料、大功率电源器件等技术和部件从无到有、到规模化生产并向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出口的飞跃。科研人员相信,随着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我国在国际聚变大舞台上无可替代,将为人类作出更多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ITER计划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因此相关装置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该项目由中国、美国等七国共同参与,是实现未来商业用聚变能的关键一步。我国于2006年正式参加ITER计划,目前中方承担的ITER任务实现了100%国产化,并以优异的性能指标通过国际评估,产品质量100%满足ITER要求,七方中首个交付ITER现场,进度在七方参与国家中居前列,创造了多项第一。

《中国科学报》 (2017-07-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