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胜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3
选择字号: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吴胜明

【除了苏式的看山之法,对于如何观山赏水,笔者还有三点不同感受。】

如何看山水,苏东坡在描写庐山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提出了两点:一是从远、近、高、低的不同角度看,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二是从山外看山,即跳出来看。笔者看了许多山,对此观点深以为然,这两点可以说是“看山手册”。

举例来说,雁荡山中的剪刀峰就是一座颇具代表性的山峰。由于观看距离和角度的不同,剪刀峰又会“变成”风帆和石柱,让人拍手称奇。

再如,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以丹霞风貌著称,其景区的金湖岸边,有个标志性的景观:三剑峰,即三座山峰;但这三剑峰,从另一个方向看,就变成了一只金猫。好多游客,包括笔者在内,都不敢相信这只“猫”就是三剑峰“变”的,这一神奇景观也被印成了一枚邮票。

除了苏式的看山之法,对于如何观山赏水,笔者还有三点不同感受。

一、眼往下看。30多年前,笔者去吉林靖宇考察火山口湖。站在岸边,透过清澈的湖水往下看,发现湖底遍布着砂砾大小的火山灰和火山沙。这些砂和砾构成了一个个疏密均匀的网眼,湖水之所以这么清澈,正是得益于这张天然的“筛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但如今,在现实中,我们人类有时却好心办了坏事。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10多年前,该公园抽干了湖水,然后,用水泥将湖底全部“硬化”。这种做法其实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本来湖水下渗的渠道被水泥堵得“水泄不通”。

二、眼手合一。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践。8年前的初冬,笔者去陕西宜川黄河壶口瀑布考察。因为是在枯水期,黄河水很浅,我便斗胆只身一人走到了黄河中间,浅浅的黄河水好黄!我蹲下去,用双手捧了一把黄河水,好滑啊,从未感受的滑润,水从手里流逝时,我第一次真正亲手感受到了黄河河底的泥沙!看完坐小车返回,我把这个感受讲给随行的一位年轻人时,他遗憾不已。他说,他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黄河之水和河底之沙,但机已失,可能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因此,在看山赏水时,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几年,我第二次去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区考察。景区内有一个300平方米的水池,里面是由当地的冷矿泉水积蓄而成,白天的水温只有零上3摄氏度,经过阳光照射可达5~7摄氏度。我经过时,一位大姐让我卷起裤管,下去试试。太凉了!当时正值7月正午,骄阳烈日下,我居然冷得浑身发抖,仅仅坚持10秒就上来了!返京路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夏天我们用自来水洗脸,并没有感觉这么凉。到家后,我用温度计量了量家中自来水的温度,原来自来水的水温竟然有16摄氏度。从此,长了一般人熟悉但又陌生的关于自来水温的知识。

三、眼脑并用。除了仔细观看,还要边看边思考。20年前,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季强博士做出了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他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结论。其中重要依据之一,便是在一块恐龙化石的皮肤上,季博士发现了羽毛状的附着物,正是这“长毛的恐龙”揭开了“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奥秘。实际上,季博士手中的古生物标本,有阴模和阳模两块,另一块的持有者是一位教授,但这位教授却没有发现。

看,除了用肉眼,还要借助科学仪器。远看,要尽可能地远,用尽可能高倍数的望远镜看;近看,要尽可能地近,要用显微镜细致入微地看。想领略山水的奥妙,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还要在“看”上再多下功夫。

《中国科学报》 (2017-06-23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