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广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3
选择字号:
新教学手段能代替传统课堂吗

 

■曹广福

这些年,各种名目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多媒体、网络时代更是花样百出,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就热火朝天,但似乎都是在教育的形式上转来转去,靠这些噱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专家,搞了一轮又一轮培训、竞赛,有人甚至将这些噱头称为“教育革命”,到底这些新手段对教育有多大帮助?

所谓微课,就是用10~20分钟介绍一个知识点,早在“微课”作为一个名词出现前,大家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学生如果问我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我可能会花5~10分钟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给他解释。再如我们招聘新教师时,会让应聘者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试讲一段课程,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微课”。只不过没有人将它变成一个概念,甚至推而广之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举措。

微课的价值体现在让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基本素养,至于赋予它新的价值与意义,甚至上升到改革的高度就有点存疑,甚至让人感觉改革者在玩概念。当然,将一些知识点录成视频上传到网站供需要者学习未尝不可,但不适合搞成大规模,少数有经验又有兴趣的教师可以尝试做一做,通俗地说,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可视化的“辞典”。

对于慕课+翻转课堂,我最不以为然。说白了就是先让学生回家自学,到了上课时间老师答疑解惑。

虽然传统教学的主要工具是黑板加粉笔,但教师在这个课堂上怎么教就因人而异了。何况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流传了数百上千年。

其实,怎么教并无一定之规,真正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教什么?这也是一个基本问题,是教知识还是思想?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相比,视频不过多了一个声音与形象化功能,其作用真的可以比传统教学更优越吗?让学生先看视频后课堂讨论与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后课堂讨论有什么本质不同吗?

在我看来,课堂上教师需要透过知识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思想,呈现思想的最好方式是问题,课堂正是在对问题的辨析、思考与解决过程中散发出思想的光芒,而这种辨析、思考、解决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这些不是视频能解决得了的。提倡看视频的人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课堂是鲜活的有灵魂的。

在学习几年的教育学、心理学之后,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教育学、心理学对于小学教育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大学乃至中学的学科教育作用就有限了。

我之所以比较欣赏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不仅因为弗赖登塔尔曾经是做数学研究的,更重要的是他在说“人话”。

以数学教育为例,一个连基本的数学内容都一无所知的人指导数学教育,那不是天方夜谭吗?也许教育专家们认为教育原理是相通的,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不同的学科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教育方式有着本质不同。数学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人学会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语文的典型特征是形象思维,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人如何表达,包括情感的表达、意念的表达、内容的表达等。

现在还有一种非常糟糕的倾向,几乎所有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都让大教育承包了,我不反对大教育承包小学的学科教学培训,但让大教育承包中学学科教育绝对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接受过培训的一些教师们表示,“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但国家却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学员参加培训不过是为了出去玩玩,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培训经历。

我认为,相关培训的关键是让受培训者明白,“促使一个概念或定理产生的问题是什么?”因为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面、素养等方面的局限,通常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不知道促使一个概念或定理产生的本原性问题是什么;二是创设何种情景是合适的。不但是教师,现在的教材也经常把握不了这两个问题。如此说来,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种培训的价值何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意义何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如果慕课可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全世界只需要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搞慕课就可以了,如果翻转课堂可行,学生可以不上学,直接在家对着电脑学习,偶尔回校跟教师讨论一下就行了。如果微课可行,学生可以上网络大学,自己先看书,不懂的知识点看微课就可以了。

当然,我并非全然否定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客观地讲,它们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即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但不能完全代替。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过程中除了知识的形成,还有更重要的思想冲击,作为认知能力、知识面都欠缺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不可能做到的。

可以说,慕课的存在价值在于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翻转课堂有利于个别专题的研讨,微课则有利于个别知识点的辅导以及教学竞赛。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并非不可以做,但不应当从教育部到各个省乃至各个学校层层去做。可以由一些大家、名师去做,这样学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才是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存在的真正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中国科学报》 (2017-06-23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