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功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16
选择字号:
哪里鲈鱼“味”最美

 

■蒋功成

未识淮上鲈鱼美,灌河江口客尝鲜。巨口细鳞谁钓得,一叶扁舟风波远。

中文里以鲈鱼命名的鱼有多种,历史上在洪泽湖地区出现的、常见的有两种,一种鲈鱼为花鲈(又称鲈鱼、花寨、板鲈、鲈板等),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栖息于近海,有时也进入淡水,初春在咸淡水交界处产卵,性情凶猛,以鱼和虾为食物。

一种为松江鲈鱼,为鲉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还有“江南第一名鱼”的美称。松江鲈鱼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两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也有文献称其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得名“四鳃鲈”。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黄海、渤海和东海均有分布。苏北称其为花鼓鱼、花花娘子,山东、辽宁称媳妇鱼、老婆鱼、新娘鱼,未知此称呼缘由何来?

历史记载中洪泽湖地区出现的鲈鱼到底是哪一种,由于缺少必要的性状描述,很难确认。据笔者的文献调查及实地考察,鲈形目鮨科花鲈属花鲈的可能性要更大些。

花鲈,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鳞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一背鳍为12根硬刺,第二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体背部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灰。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从唐代以来,一些诗歌、方志有关于淮地鲈鱼的记载。唐代诗人郑谷有诗《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诗言“淮上渔者”,唐代洪泽湖地区位于淮河下游,鲈鱼是具有洄游习性的鱼类,这说明那时候该地区的河湖中是有鲈鱼的。

唐代诗人赵嘏有一首著名的《长安秋望》诗,诗中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为千古名句。作者在长安生活,在深秋时节思念起家乡味美的鲈鱼,“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的家乡正是当时的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这不正好说明了此地出产鲈鱼吗?当然,这里另一种可能,他在此处用了西晋张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

北宋苏辙在《再次前韵四首》诗中也有过“南近清淮鲈鳜好,钓筒时问有潜吞”这样的句子。这说明在宋代,淮河中的鲈鱼、鳜鱼应该也是两种知名的鱼种。

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淮安人张耒,诗中亦有三首言及鲈鱼,一为《和晁补之大暑书事》:“忍待西风一萧飒,碧鲈东脍意何如?”二为《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直钱。”三为《耒将之临淮旅泊泗上属病作迎候上官不敢求告》:“莼菜碧鲈秋正美,步兵终欲向江东。”

第一首及第三首中,“碧鲈”在古代虽被许多人作为松江鲈鱼的别称,不过青灰而为碧,此鱼必为花鲈,而非真正体色以褐为主的松江鲈鱼。第二首及第三首中,“步兵”为张翰笔下松江鲈鱼的别称,但张耒所言之淮山之鲈,泗上之鲈,出于淮水,却不一定是松江之鲈。毕竟花鲈易见,松江之鲈,偏于一隅之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闻名用典者虽多,外地人见过、吃过的却没有多少。张耒诗言淮山“自有鲈鱼不直钱”,说明在宋时的淮河中,鲈鱼的数量应是很多的。

明末靳以升也有诗《鲈鱼歌》,专述淮阴鲈鱼之美。“淮阴近日鲈鱼美,不待秋风常出水。”清乾隆年间的淮安学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淮水鲈鱼》中引述此诗时,称“当是淮水所产,近年不复出矣”。这说明到了清代中叶,洪泽湖地区的鲈鱼已经是不常见到了。

明《正德淮安府志》记载的地方物产中有“鲈鱼”条,明《万历淮安府志》“田赋志·物产”中鳞介一类中亦列有“鲈鲤”条。清《乾隆淮安府志》亦有“鲈鱼”条,并在后注“四腮鱼也”。

松江四鳃鲈属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此鱼长仅五六寸,一般每尾2两左右,属底栖鱼类,体裸露无鳞。而历史文献中记载及现在的淮河流域尚存的鲈鱼,既有“长近尺者”,也有大到数十斤的,显然不是一种鱼类。松江鲈鱼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色,而靳以升笔下的“淮阴鲈鱼”则“细鳞簇簇白如银”,这进一步说明两者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不少古人也注意到,如清代王先谦提出“松江四腮鲈鱼,长者不盈五寸,李时珍本草亦云长数寸”,“淮上鲈鱼有长近尺者,无四腮”。因此,郑谷诗中所言的鲈鱼必不是松江四鳃鲈。

民国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将“鲈”与“四鳃鲈”分条记述。“鲈”条称“鲈,可食,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头大,鳍棘坚硬,居咸水淡水之间,春末溯流而上,至秋则入海,大者至二尺,古所谓银鲈、玉花鲈者,皆指此”。“四鳃鲈”条称:“松江之四鳃鲈,味甚美,自魏晋以来,即称名产,状与土附鱼相似,大仅五六寸,冬至前后最肥美,盖别为一种也。”

把淮河中的鲈鱼与松江鲈鱼相混,大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些文献以“四鳃鱼”释“鲈鱼”,导致名物混淆。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鲈鱼”一条,即“四鳃鱼”释名,称“黑色曰卢,此鱼白质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鳃鱼”。后来人读到鲈鱼,即以为指的就是松江四鳃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淮河流域所产的一些鲈形目鲈鱼,其鳃盖上有一条较深折皱,外观像是四个鳃,所以地方也俗称其为“四鳃鲈鱼”或“四鳃鱼”。清《乾隆淮安府志》物产“鲈鱼”条,后注“四腮鱼也”,即为此因。

现在洪泽湖中无野生的鲈鱼,但是其下游盐城响水的灌河中、下游,及黄海中,此种鲈鱼也还是有的,“响水四鳃鲈鱼”即为地方特产。响水四鳃鲈鱼每条常为3~5斤,据笔者考察,认为响水四鳃鲈鱼从外部性状判断,当是鲈形目鮨科花鲈属花鲈种。

不过,当地渔民不作此种生物学的分类区分,他们趣谈,称此鱼老家原在松江,自从江里轮船问世,它听不惯轰鸣声,而翻江过海,迁居于此。在他们看来,“松江鲈鱼”既不如灌河的四鳃鲈鱼大,肉质也比不上灌河的鲜美。

笔者未吃过“松江鲈鱼”,但是响水四鳃鲈鱼倒是有幸尝过。其鱼身呈青灰色,巨口棘坚,细鳞长尾,活体时鳃盖上折痕明显,不愧有四鳃之名,此鱼比其他地方销售的花鲈要大不少,身上的斑点也明显要少些,斑点主要集中在背鳍上。红烧出来肉质洁白肥嫩,清爽糯滑,香气盈室。

响水的鲈鱼在黄海中不少,在开山岛附近可以垂钓到。每年在秋末冬初时节,鲈鱼先后游至海河口,直至次年立夏前后,方入灌河,在陈港、双港、响水口一带产卵(灌河无闸,且食料丰富,这是鲈鱼能够洄游的重要原因)。现在响水海安集乡水产养殖场等企业也在建设四鳃鲈鱼人工育苗与养殖基地,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洪泽湖的淮上鲈鱼现在虽不得见,但离海边新淮河口不到40公里的灌河口仍然有野生的花鲈,这也间接证明以前历史上的鲈鱼为花鲈的可能性较大。只是现在洪泽湖下游北边的几条河流如废黄河、盐河等河道很狭窄,堤坝等设施又多,随着盐城海边的滩涂不断向海推进,洪泽湖倒是离海洋越来越远了,在这种情况下,河湖中的鱼类多样性发生变化也是正常的。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中国科学报》 (2017-06-16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