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2
选择字号:
出版科技英文专著,该找谁?

 

■李霞

许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后步入出版界当个小编辑,从“对”校样和“泡”印刷厂开始启蒙之旅。那时出专著是件很牛的事。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行情大有不同。面世出版的科技专著,有的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各个质量环节丝丝入扣;有的为了市场需求和其他原因,同行评议能省就省。越来越多的工序进入“外包”行列,比如编辑加工和检查校样很少由出版社的编辑亲力亲为。所有这些,凸显了在数字化和电子化背景下出版界的变化。经常有人问我,想出本英文书,找哪家出版社比较好?思忖片刻,笔者以为这一问题可能很难有解。因为每本书的内容和市场不同,每家出版社的特点和专长也不一样,没有千篇一律的可以遵循的选择程式。每本书,作者要根据书的内容和市场,选择适合该书的出版商。从海选开始到最后锁定,既要花时间更要动脑筋,至于最后选哪家,要作者综合考量。

目前,在国内出英文书的商家很多,既有国内出版社,也有国外出版商在中国的分部。出英文书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出版社的组稿编辑联系合适的作者;另一种是国内外出版社合作出书,书面四封上有中外两个出版社的社徽,版权按事先商定的归属所有。出版的图书在全世界发行。国内出版社负责国内组稿联系作者和出书过程中的沟通部分,外商负责出版流程、印刷和国外的市场发行。其中发行方式也分两种情况:一是国内出版社负责国内市场的发行,外商拥有国外的市场;另一部分是不论国内国外,均由外商负责。

笔者以为,不同的内容和作者,可以考虑不同的出书模式。单独出书的模式不论是国内出版社还是国外的,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关系简单,联系对象单一,沟通比较直接。对作者而言,与国内的出版社少了语言方面的障碍,是最大的优势。不足之处是全球市场掌控比较薄弱,海外发行和销售渠道目前尚不如国外出版社成熟,著作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可能相对差些。

国外出版社英文编辑加工是强项,不论是正文还是图表,语言是看家的本事。对原稿的语言水平要求也比较高,稿费和其他方面的待遇也好些。作者的免费赠书包括印本和电子版,而且电子版经常先于印本与作者见面,便于作者和同行之间交流。但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别,中国作者和国外出版人沟通过程中“掉链子”的事也比较常见,笔误、口误甚至意思的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同时,因时差缘故,出版周期相对比较长。

相比之下,合作出版似乎是内外结合的产物,国内和国外的出版社通力合作,力图扬长避短,为作者提供更大的方便。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组稿是由国内出版社做的,虽然沟通上没有障碍,但要保证原稿的英文质量,按国外出版社的标准交稿就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具体出书流程里,因为作者很少和国外出版人直接联系,检查校样和质疑咨询都要通过国内出版社完成,等于人为地增加了中间环节,延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出版流程中,中外双方系统的不匹配最是无奈。有时候一个从国外发出的校样要经过出版方的几次努力才能到达国内作者手里。言归正传,不论是找国内还是国外的出版商,不论是选择哪种出书模式,最后的结果如何,却是由原稿的质量决定的。如今出版业时过境迁,变化很快。与期刊的OA(开放获取)形式一样,今后也许OA出书也会成为主流,但不论怎么变,内容好的书终能在大浪淘沙中被市场接受。

所以,对作者而言,尽最大努力把原稿质量做到最好,至关重要。学问做得好当然很重要,但著书立说,写作水平即使不能锦上添花,最好也能相得益彰。高质量的英文原稿,不论遇到多苛刻的审稿人,过程多么的好事多磨,最后面世的专著还是国内外都有市场的力作。(http://blog.sciencenet.cn/u/李霞)

《中国科学报》 (2017-06-02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