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连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28
选择字号:
北京电影节观影记

 

■韩连庆

【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悟出来了,这世界上没有非看不可的书也没有非看不可的电影。】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

这是今年4月份举办的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口号。参赛得奖是别人的事,对影迷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电影节期间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心仪的电影。此前的北京电影节屡遭影迷们的诟病,认为不如上海电影节展映的影片质量高。今年的北京电影节有较多改善,新片老片扎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部电影在30余家电影院进行上千场的放映,据称是历年最好的一届。这听着既让人兴奋和激动,也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参观完美国国会图书馆之后说的那句话: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我不想看的书!

电影节一开票,很多重要的场次,例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套票、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套票和《乱世佳人》4K修复版,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票房也创历年新高。看电影本是件快乐的事,如果搞得跟完成任务似的就走了样。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悟出来了,这世界上没有非看不可的书也没有非看不可的电影。我不想凑那个热闹有那样的负担,干脆随心所欲,采取“捡漏”方式观影。除了非做不可的工作,把手头的事情全部停掉,早晨起来先从网上查找一番,看看哪些场次还有余票,临时决定看哪一场。看完一场如果感觉还行,接着看下一场。

电影节期间看电影是个体力活,每天不是在看电影就是在看电影的路上,背着干粮在不同的影院之间奔波,连轴转地看电影。为了把更好的精力放在欣赏电影上,我决定“死守”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减少在路上的奔波时间。其他影院基本上只在晚上和周末才放映展映的电影,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全天候放映,非工作日的白天都有余票,现场即可买到。

选择看的电影以经典修复和电影大师的作品为主。经典老片质量有保障,不像新片那样搞不清好不好看,更重要的是难得在大银幕上看到。看电影大师的作品是为了能够由此登堂入室,以后努力把他们的作品全看一遍。如果同一部电影有多个场次,尽量选择映前映后有主题活动的场次,以增加感性认识。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看的电影,不必一味懊恼和后悔,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弥补缺憾。

美国导演科波拉的《教父》经过4K技术修复后曾多次在各种电影节上展映,可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一直是个传说,没机会看到。今年的北京电影节再一次展映了《教父》,足见这部电影的魅力。当拿到电影票的一瞬间,当坐在电影院里听着熟悉的音乐想起时,不由得异常感慨和激动。我从录像带时期就开始看《教父》,后来又收了VCD、DVD和蓝光版,这次又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遍,算是“全活”了。修复版的质量非常好,色彩偏暗黄色,画面颗粒感很强,有油画的感觉,只是画面稍小,略有缺憾。《教父》不属于那种让你一见倾心的电影,但绝对值得反复观看,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这次让我最感慨的是表面沉静的小儿子如何不动声色接了老子的班,一步步清除异己做掉对手。大概因为以前多次展映过,这次《教父》的放映安排在了工作日的上午,所以偌大的电影院里观众并不多。除非是铁杆影迷,谁会大早晨爬起来就跑到电影院看电影呢?

2017年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逝世十周年,电影节的“致敬大师”单元安排了对他的回顾展,集中展映了他的13部长片。按照展映手册上的介绍,安东尼奥尼一向关注现代社会中个人存在的永恒命题,透视繁华表象之下现代精神世界的颓然败落与倒塌。可他的电影属于典型的“闷片”,DVD时代我收得多看得少,从头到尾看完的只有一部《放大》。这次在电影节上看了《扎布里斯基角》,这是安东尼奥尼为好莱坞的米高梅公司拍摄的,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学生运动和嬉皮文化。电影中的马克不满示威学生的夸夸其谈,决定真刀真枪地实干。他偷了一架飞机,在飞跃沙漠公路时邂逅了开车去开会的地产公司的女秘书达莉亚,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无限春光在险峰”的故事。电影既有批判现实的成分,也充满了臆想,属于概念先行的电影,要是在家里看我肯定看不下去。看来大师也有失手的时候。(未完待续)

《中国科学报》 (2017-04-28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