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28
选择字号:
科研这么浮夸,不怕把自己吓死?

 

■王毅

从事科研工作,有时候自然需要了解一些相关领域老师的简介、一些项目的介绍资料,笔者看过之后,真的非常佩服作者的文笔,为什么能把一件事情说得那么“高大上”,还不能说他撒了谎?这或许就是语言的魅力吧!现举几个例子,素材来源于周围同学的吐槽及自己阅读的一些材料。

案例1:“全球首次”这个词绝对高大上。

“某某部分作为全球首个成立的某某部门”“某某教授全球首次将某个技术应用到某个领域中来”。

我读本科时,每次都对这样的话心生敬意,认为这个部门和这位教授一定很牛,因为从0到1嘛,这就是创新!可是等我读到博士,看到某位教授简介中这么一句话,对应去找他的论文,原来就是把某一领域的某个方法拿过来用了用,效果也就那样。当时我就在想,这么浮夸,不会把自己给吓死吗?我随便写一篇SCI,其中有一个小的创新点,是不是也可以说成全球首次呢?

案例2:“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词汇放在哪里都没问题。

“系统研究某某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系统架构,探究某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话,我会认真揣摩其中每个词的内涵,因为人家凝练出这么些词不容易啊。后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这个具体的研究对象换成X,发现里面放任何一个词都可以。所以现在遇到这样的话,我一般是直接跳过的,甚至整个文档就不看了。

案例3:基金写得越难懂越容易中?

虽然还没有申请基金,但或多或少听到过一些,毕竟广大博士生都有可能在导师的带领下写本子。

有个同学在上海某大学,导师让他写基金本子,还偷偷告诉了他一个窍门,说基金本子写得越难懂就越容易中,因为评审专家看不懂就没法提意见。

案例4:到底用定性还是定量的话,有门道。

“聪明的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似乎很会把定性和定量用得非常到位。

比如某教授做了一个项目,搞试点效果其实很差,就那么几个人参与,但人家就定性描述:在某某地区首次开展试点工作。

又有某教授,拿了一个什么奖,全球三个人,人家就定量描述:获此奖的全球仅3人。这得多牛啊!又如,某人做研究使得成本降低了0.1%,但人家说如果全国用我这方法能够减少好几千万,这经济效益就足够大了。

这些个浮夸的描述,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即使是不明细节的专家,还真是具有误导性。

有人说老外会讲故事,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讲得非常精彩。在我看来,有些中国老师也挺会讲故事,把博大精深的汉字用得炉火纯青,讲得很“精彩”。

《中国科学报》 (2017-04-28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