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善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7
选择字号:
给自己留一份“科研田地”

 

■王善勇

人们都说中年危机,甚至恐惧。科研上其实也有这种危机,但未必是中年,而是一个人从博士、博士后、讲师、助理教授到终身教授这种转换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角色错误定位的迷茫和不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一旦自己拿到了固定位置,有了自己的团队、实验室,就算独立了,当老板了,可以把自己或整个团队的科研像切蛋糕一样分给自己的博士生、博士后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和做法其实都是很危险的,危险到很容易让一个人的科研早早荒芜。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板,你的论文数会不断增加,署名的成果会越来越多,但自己真正的科研能力或水平并没有同比增加。当一个老板越来越关心自己论文的数量和H因子的时候,这说明他对自己纯粹的科研越来越不自信了。

很多年前,我在香港读博士时,有一次在食堂吃饭,听到一位大教授和一个新入职的助理教授谈话。大概是这位世界名校毕业的助理教授向大教授请教,未来几年,该如何努力才能晋升副教授?大教授对他说,助理教授期间不要把自己当成老板,不要什么事都交给学生去做,而是要带着学生一起做。导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帮学生指导实验、改改论文,而是要自己写论文,写一些与学生研究无关的论文,并且每年至少自己亲自写两篇。也就是说要留一块专属于自己的“田地”去耕耘。这才是真正的战斗在第一线。这样坚持下去,副教授是水到渠成的事。他们之间的谈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最近,跟早些年回国的一位朋友聊天,聊起国内的科研现状,很感慨,既羡慕又紧张。羡慕的是国内很多大学、研究所的软硬件设施,随着这几年国家投入的逐年增加,早就“鸟枪换炮”,赶超世界一流。紧张的是很多熟知的朋友,一查他们的论文成果,一年十几篇,甚至有的二三十篇,而且都是很好的期刊论文。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别让我查了,我已经放弃了,根本比不过他们,实在是太厉害了。现在是要钱有钱,要“枪”有“枪”,用不了几年都是“大牛”了,而且目前这个势头还只是开始,前途无可限量。

面对我的“羡慕嫉妒恨”,朋友却说国内并非我想的那样形势一片大好。他说,国内这几年的软硬件确实提高了不少,拿基金项目相对比欧美也容易些,但平时杂事太多,很难像在美国那样静下心来深入地做研究,因为周围的人都在“拼”:拼论文、拼项目、拼学生、拼人脉,甚至拼命。我们是在被裹挟着向前冲。但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几年下来,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因此,还是很怀念在美国“单干”的那段岁月。他还说,以后还要坚持每年自己写两篇像样的论文,否则心里不踏实。

是啊,滚滚洪流中,留一份田地给自己耕耘,心里踏实。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迷失在科研“中年危机”中的战友们。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中国科学报》 (2017-04-07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