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24
选择字号:
导师越用心越容易受伤?

 

■王德华

师生到底该如何相处?导师到底该怎么做?导师到底该管哪些事情?导师到底该宽容学生哪些方面?……

说起当今的师生关系,每一位导师都会有很多的话要说,有时候看起来是抱怨,实际上更是一种倾诉。在这个导师强势的时代,导师也需要倾诉吗?

在我看来,用心的、负责的导师,心理上容易受伤。

前几天收到了一位导师的来信,写了自己的感受,“说实在的,我是有些失望,我的用心付出,学生觉得都是应该的,而我的不满意,学生觉得都是多余的。”最后这位导师还给我出了一道思考题:“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在研究生教育中,您如何解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

这个问题太大,涉及的问题太多,我思考良久也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在这里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对研究生如何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换句话说就是,对研究生“传道授业解惑”与对本科生有什么本质上不同?导师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储备?

如果说本科生需要的是基础知识,那研究生需要的应该是专业知识。本科生需要的是发现兴趣和培养兴趣,研究生需要的应该是树立专业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能力培养,应该是在学术道路上或生活道路上,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和要求。

给研究生“传道”,应该主要是科研的道、学术的道,像如何选题,如何阅读和分析文献,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如何作学术报告,如何撰写学位论文等。

给研究生“授业”,应该教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思考;是创新的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激发的是青年特有的智慧和才华。

给研究生“解惑”,是多方面的惑,有学术的惑,有生活的惑,也有工作的惑。如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如何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现在的方向有没有发展前途?毕业以后该如何发展?博士后该不该读?出国对自己学业的发展有没有必要?……研究生们确实有很多的惑。

可作为导师该怎么做呢?事实上每一个方面,都要求导师去思考、计划、安排、实施,以及督促、检查和考核。看似很程序化的过程,实际上更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过程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需要重新开始,这也无疑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对研究生如何实施“教书育人”?这涉及到,如何理解“教书育人”,研究生导师是否还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些看似不用回答的问题,实际上很值得思考。

研究生已是成年人,并且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和教育,已经有了基本的理性思考和是非判断能力,大多数研究生的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具备了基本的社会和生活常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学已经逐渐形成。所以,这个阶段进行一般的说教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

但作为研究生导师,书还是要教的,人也要育的。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教学相长。

所谓的因材施教,在研究生阶段实施起来不是很容易。导师们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目标很明确,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也有些研究生看似好像已经知道了自己在追求什么,实际上很模糊;还有不少研究生没有明确的追求和目标。有些学生没有学术追求,没有学术理想,表现出来的就是很现实、很功利,甚至很短视、很势利、很俗气。

可是,导师们困惑的恰恰就是这些研究生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导师们一般的观点是,既然读了研究生,走上学术这条路,就应该与一般的追求不一样。研究生们偏偏就不认这个理。

我的观点是,需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来纠正,因为优秀的研究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学生。

比如在我们研究组,每周的研究组组会,主要就是“传道”,导师可以传道,研究生们也可以“传道”,形成了学术之道。参加学术会议,修改论文初稿,讨论研究进展,讨论实验方案,这都是学术之道。

新生入学交流,毕业生毕业欢送会,这些重要的时刻,研究组都有很温馨的仪式。师生交流总结、组会交流总结、中期考核总结、学位论文答辩总结、毕业总结、参加学术活动总结、学期总结、学年总结等各种方式的交流总结,给研究生们提供了很多必须思考的机会和必要的空间。

这些细节,有心的学生会在一次次“作业”中感悟出学术的“道”和生活的“道”,也就会渐渐消除各种“惑”。

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对于一个研究组的发展,对于研究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导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去策划,去安排实施。

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倾向于是恋爱关系的说法。双方都需要小心翼翼去经营和维护这种关系,只有如此才可能有最后的圆满。师生关系与婚恋关系都是基于缘分,我是相信缘分的。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先生1938年在开学典礼上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校长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实用人才,而是要培养成为社会的领袖、各界的精英人才。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的进步,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内涵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人才培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教育可以造就大批的专家,可以造就各界的精英、各界的领袖,可以造就改变社会的精英人才,改变世界的精英人才,但我们的教育一定是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才,不能培养唯利是图、物质至上、自私自利的“人才”。

所以,导师有时候需要一点精神,需要一点自作多情,也需要一点一厢情愿。像上面提到给我写信的老师一样。正是导师对学生有期待,有责任,所以就多了份牵挂,多了份操劳。也正因如此,才会受伤。

而我自己这几年则有些“懈怠”,开始让学生们意识到自觉和主动的重要性,独立性越来越强。我也就“厚颜”地说,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学生们主动性和自觉性意识越来越强。看来,谁都喜欢“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中国科学报》 (2017-11-24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